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明.马西回
       考释: 凡丁
       斯文遗迹近诸天,古洞荒祠共俨然。禅偈月高僧入定,讲堂松冷鹤惊眠。
       浮屠灯火三千界,洙泗源流五百年。曾是先朝单诏至,白云独自满前川。

       马西回:明代四川省宪副,即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省级公、检、法机关副职,正三品。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别无详考。

       诗题
       鹤林寺: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公元494年)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山阴:即山的北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斯文遗迹近诸天,古洞荒祠共俨然。禅偈月高僧入定,讲堂松冷鹤惊眠: 【大意】白鹤山中的古文化遗迹很多,而且品味很高,庄重严肃。禅师所讲经义的偈颂,都通俗易懂好背诵。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和有修养的人;
       诸天:本指佛教众神,后泛指天界、天空。
       古洞:指西汉胡安点校《易经》的点易洞。
       荒祠:明代县人 席丰 所建的胡安祠,在大佛像旁边。祠联:会心在河图洛书上;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宋.魏了翁《邛州鹤山营造记》:“白鹤山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西岩翠屏,万竹之景,皆山中胜处。”
       此外还有翠屏阁、点易书院、北宋.常公谏议常安民 和 南宋.魏了翁读书台等遗迹。
       清.康熙《邛州志》61p:“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禅偈:佛教禅师所做的偈颂,五言或七言的韵文,以四句为一偈。
       偈颂:佛教用语,又叫重颂,即以诗歌体裁形式总结经义,加深听众印象,比较容易记住。一个偈子四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可以读诵,也可以唱诵。
       入定:禅定。僧人修行时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讲堂:指西汉胡安讲《易》场所。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相如从之受(易)经。”
      《蜀中广记》及《方舆胜览》亦分别记:“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按】
       点易洞旁的今“琴台森林大酒店”仓库内,有一间约宽3.5米、深4.5米、高3米的石厅,高大宽敞明亮,应是西汉胡安先生“聚徒授易”之处。另外有数个俗呼的:蛮洞子。胡安先生或可作生活起居之用。

       浮屠灯火三千界,洙泗源流五百年。曾是先朝单诏至,白云独自满前川: 【大意】白鹤山是儒、释、道三教的综合场所。佛国的世界由小千、中千、大千组成;儒家文化可追溯到孔子家乡曲阜的泗水和洙水河畔;曾经师从胡安学习《周易》的司马相如,后来被汉武帝单独宣诏到长安拜为中郎将,继而建功立业。如今山势峭立的白鹤山,已然成为一州胜览。
       浮屠灯火三千界:佛教认为,佛国的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所组成。不是这个“大千世界”是三千个。
       浮屠:泛指佛教。包括佛陀、和尚、寺庙、佛塔: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
       洙泗源流五百年:《洙泗源流》是一部书名。该书考述孔门弟子二十余人至子思而止约五百年。相传孔子在家乡曲阜的泗水和洙水河畔讲学,意为儒家源头来自洙泗河畔。《四库全书序》认为:该书“仅自唐、虞讫孔门弟子二十余人至子思而止,未及孟子,盖不全之本……篆刻拙恶,朱色犹新,盖庸陋书贾所赝托也。”
       先朝单诏:曾经师从胡安受《易》的司马相如,因为狗监杨得意的推荐,被汉武帝诏令到长安拜为中郎将,继而建功立业。
       单诏:单独宣诏。
       白云独自满前川:西汉.胡安创建的翠屏阁在南河边上,此处白云闲淡。
       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书《滴露研朱》(注“朱”原字石旁)四字摩岩石刻。”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和马宪副韵》明.石修
       考释:凡丁
       登临清梵仰诸天,法界当空更坦然。飞鸟声随曲间落,山僧偈傍野云眠。
       藕池风静须怀古,石塔春深不记年。望借上方吟弄处,鸣珂尤自振前贤。

       石修:号五残斋主人,好诗文,为马西回幕僚或下属。别无详考。

       诗题
       和马宪副韵:石修按马西回《鹤林寺》诗韵进行和诗。
       马宪副:马西回时为四川省宪副。

       诗
       登临清梵仰诸天,法界当空更坦然。飞鸟声随曲间落,山僧偈傍野云眠。藕池风静须怀古,石塔春深不记年。望借上方吟弄处,鸣珂尤自振前贤: 【大意】石修说,登上白鹤山,如同到了佛国,这儿不仅环境清幽,还有一座宋徽宗时建的佛塔。你马宪副的诗内容全面,振奋了所有儒、佛、道的前贤。
       清梵:谓僧尼诵经的声音,一唱三嘆。出处南朝 梁 王僧孺《初夜文》:“大招離垢之賔,廣集應真之侣,清梵含吐,一唱三嘆。”
       诸天:指佛教众神。
       法界:即佛界。
       曲间:山水弯曲处。
       藕池:《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一.邛州》:“州西白鹤山,宋魏了翁兄弟读书于此,其前有芙蓉洲。”即世称之“西湖”,位置在幽居寺东边。
       石塔春深不记年:指白鹤山的宋代砖塔。过去称:西塔。明末毁于战乱,清.道光年间复建时,见有“宋徽宗年号”的砖。
       上方:指上级马西回。
       鸣珂:指显贵者所乘马以玉为饰;也指居高位者。
前贤:前代的贤人和名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寺》明.李华舟
       考释: 凡丁
       森林藏古寺,回壁插青峦。呼月亭虽圮,披襟兴未阑。
       人行翠竹里,鹤息古松端。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

       李华舟:字琼海,四川夹江县人。由岁贡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邛州学正。
       学正:古代文官官职名,职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元代除国子监外,礼部及行省、宣卫司任命的路、州、县学官也称学正。明、清国子监沿置,正九品。清乾隆初升为正八品。

      
       森林藏古寺,回壁插青峦。呼月亭虽圮,披襟兴未阑。人行翠竹里,鹤息古松端。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 清.康熙邛州学正李华舟说,云居寺掩蔽在森林之中,山门前的照壁像插在青山之上,虽然当时《呼月亭》已经倾倒,但云居寺仍然处处苍松翠竹可赏。他还仔细看过西汉文党题写的《碑碣》,证明“云居寺始建于元时”的说法,不是云居寺始建的时代上限,而应当推溯至汉代!
       清.嘉庆《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有明进士王廷简记。外有《幽奇梵境》坊一,系嘉靖时杨泰然建。上有呼月亭,系国朝康熙丙子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左有凌溪石桥一座。”
       凌溪石桥:挨着水面而建的石桥,即翻水桥。
       凌:多义之逼近。
       1961年,云居寺庙宇尚在,但菩萨已大部分遭毁,云居寺塔顶也不知何年被雷电击毁只剩半截。庙子和庙中的地产,当时划属1958年大跃进时兴办的邛崃制药厂,用以种植药材和红苕,笔者1961年在该厂当童工时,去云居寺背过红苕回厂里的食堂。
       云居寺塔子下的南河,有史称的“大南河第一渡”之“季筏子”,可摆渡后沿石梯进入寺中,或沿山路至古驿道之“蒲江路”左转,经西来镇到蒲江县,此条老路共计六十里。
       关于季筏子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45p:“大南河季筏子为第一渡,此渡通南山(五面山)北坝(马坝)。上游葫芦湾、仙人洞、大鱼村、石灰包皆小渡,下游龚水碾亦小渡也。”
       释者调查
       明清年间,当地有姓季的人将竹子扎成筏子在此处摆渡,并世代为业。邛崃方言称“筏子”为“筢(音爬)子”,摆渡人因之被称为“季筢子”,过渡者每人次需付一、两个铜钱。此举大大方便了宝林乡“塔子坝”的村民到对岸南河乡耕种“飞地”,以及行人、商贾和到云居寺的游人,久之,“季筢子”便成为此处渡口的名称。
       后来,竹筢子换成了木船,但大家仍沿旧习称为“季筢子”。
       1973年,宝林南场口修起卵石砌成的大桥以后,行人纷纷改道从宝林大桥通往南山北坝,仅留“季筢子”地名至今。
      【按】
       明代以前的“季筢子”渡口,应当有其他叫法的渡口名,比如“南河渡”或“邛江渡”。因南河古称邛江,江之南即“古邛都国”,秦始皇时,将“张若城”更名为:临邛县。
       回壁插青峦:寺庙前的照壁插在一片青山之中。
       回壁:回音壁。
       1、可能明代云居寺前的照壁有回音效果;
       2、云居寺选址在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转弯处的山头上,因长期受洪水冲刷,云居寺山头泥质山岩垮塌后,红色的弧形山壁裸露,称为“红岩子”,对南河无休止的哗啦啦波涛声,有明显的放大效果却是真的。释者青少年时期数次路过“塔子坝”,老远就能听到“红岩子”下南河水哗啦啦的巨大回响。
      【按】
      “红岩子”在今称的“五面山”范围,南北朝时期划属临溪县,明成化十九年(1484)复划归临邛县。
       清代临邛县读书人对“红岩子”颜色的变化观察,有一个直观的美好传说:旧时科举考试,如果“红岩子”新现红色,次年必有中式者。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98p:“五面山,州治南十里……如遇科举之年,土石下缷,必有中式者,往往应验。”
       中式:科举考试合格。
       此景观开始消失于上世纪末,缘于当地村民大量开采河中砂石后河道下切,加之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南河上游以及发源于大邑县的䢺江,因开凿堰渠,截水分流,导致总来水量大大减少,此后不再适合航船和摆渡,过去的“红岩子”也逐渐被绿色植被所覆盖。
       呼月亭虽圮(音痞):明代人李华舟游云居寺时,“呼月亭”已经倒塌。圮,即倾倒。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61p:“呼月亭在州城南云居寺旁。凭高望远,境最轩豁,为四时游玩之所,上多名人吟韵。今毁。”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呼月亭》117p:“康熙丙子(1696)知州戚延裔重建。”
       碣有文翁迹:云居寺中有西汉文党所题碑碣。
       碣:1、耸立的高石。2、圆顶的石碑。
       文翁:(前187~前110),名党,字:仲翁。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景帝(前156~前143)末年为蜀郡太守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立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优秀者推举为郡县官吏。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诏建文翁祠,即今成都文翁石室中学,并作为西汉循吏(清官)载入史册。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读者
       邛崃历史文化特别厚重,需要认真发掘整理。共计划重新考释选出的古韵文四百首,当前已完成近三百首,未竟的约一百首,待我今日去武汉女儿家过劳动节,5月6日回邛后续完,估计要到5月10日左右才继续发得成。
       由于无前车可鉴,相同的韵文,初考和重考有别,供读者参考、批评、指正!
                                                                                             凡丁
                                                                                             2024/4/27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