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历代名人吟咏邛州杂诗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明.马西回
       考释: 凡丁
       斯文遗迹近诸天,古洞荒祠共俨然。禅偈月高僧入定,讲堂松冷鹤惊眠。
       浮屠灯火三千界,洙泗源流五百年。曾是先朝单诏至,白云独自满前川。

       马西回:明代四川省宪副,即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省级公、检、法机关副职,正三品。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别无详考。

       诗题
       鹤林寺: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公元494年)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山阴:即山的北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斯文遗迹近诸天,古洞荒祠共俨然。禅偈月高僧入定,讲堂松冷鹤惊眠: 【大意】白鹤山中的古文化遗迹很多,而且品味很高,庄重严肃。禅师所讲经义的偈颂,都通俗易懂好背诵。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和有修养的人;
       诸天:本指佛教众神,后泛指天界、天空。
       古洞:指西汉胡安点校《易经》的点易洞。
       荒祠:明代县人 席丰 所建的胡安祠,在大佛像旁边。祠联:会心在河图洛书上;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宋.魏了翁《邛州鹤山营造记》:“白鹤山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西岩翠屏,万竹之景,皆山中胜处。”
       此外还有翠屏阁、点易书院、北宋.常公谏议常安民 和 南宋.魏了翁读书台等遗迹。
       清.康熙《邛州志》61p:“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禅偈:佛教禅师所做的偈颂,五言或七言的韵文,以四句为一偈。
       偈颂:佛教用语,又叫重颂,即以诗歌体裁形式总结经义,加深听众印象,比较容易记住。一个偈子四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可以读诵,也可以唱诵。
       入定:禅定。僧人修行时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讲堂:指西汉胡安讲《易》场所。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相如从之受(易)经。”
      《蜀中广记》及《方舆胜览》亦分别记:“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按】
       点易洞旁的今“琴台森林大酒店”仓库内,有一间约宽3.5米、深4.5米、高3米的石厅,高大宽敞明亮,应是西汉胡安先生“聚徒授易”之处。另外有数个俗呼的:蛮洞子。胡安先生或可作生活起居之用。

       浮屠灯火三千界,洙泗源流五百年。曾是先朝单诏至,白云独自满前川: 【大意】白鹤山是儒、释、道三教的综合场所。佛国的世界由小千、中千、大千组成;儒家文化可追溯到孔子家乡曲阜的泗水和洙水河畔;曾经师从胡安学习《周易》的司马相如,后来被汉武帝单独宣诏到长安拜为中郎将,继而建功立业。如今山势峭立的白鹤山,已然成为一州胜览。
       浮屠灯火三千界:佛教认为,佛国的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所组成。不是这个“大千世界”是三千个。
       浮屠:泛指佛教。包括佛陀、和尚、寺庙、佛塔: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
       洙泗源流五百年:《洙泗源流》是一部书名。该书考述孔门弟子二十余人至子思而止约五百年。相传孔子在家乡曲阜的泗水和洙水河畔讲学,意为儒家源头来自洙泗河畔。《四库全书序》认为:该书“仅自唐、虞讫孔门弟子二十余人至子思而止,未及孟子,盖不全之本……篆刻拙恶,朱色犹新,盖庸陋书贾所赝托也。”
       先朝单诏:曾经师从胡安受《易》的司马相如,因为狗监杨得意的推荐,被汉武帝诏令到长安拜为中郎将,继而建功立业。
       单诏:单独宣诏。
       白云独自满前川:西汉.胡安创建的翠屏阁在南河边上,此处白云闲淡。
       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书《滴露研朱》(注“朱”原字石旁)四字摩岩石刻。”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鹤林寺.和马宪副韵》明.石修
       考释:凡丁
       登临清梵仰诸天,法界当空更坦然。飞鸟声随曲间落,山僧偈傍野云眠。
       藕池风静须怀古,石塔春深不记年。望借上方吟弄处,鸣珂尤自振前贤。

       石修:号五残斋主人,好诗文,为马西回幕僚或下属。别无详考。

       诗题
       和马宪副韵:石修按马西回《鹤林寺》诗韵进行和诗。
       马宪副:马西回时为四川省宪副。

       诗
       登临清梵仰诸天,法界当空更坦然。飞鸟声随曲间落,山僧偈傍野云眠。藕池风静须怀古,石塔春深不记年。望借上方吟弄处,鸣珂尤自振前贤: 【大意】石修说,登上白鹤山,如同到了佛国,这儿不仅环境清幽,还有一座宋徽宗时建的佛塔。你马宪副的诗内容全面,振奋了所有儒、佛、道的前贤。
       清梵:谓僧尼诵经的声音,一唱三嘆。出处南朝 梁 王僧孺《初夜文》:“大招離垢之賔,廣集應真之侣,清梵含吐,一唱三嘆。”
       诸天:指佛教众神。
       法界:即佛界。
       曲间:山水弯曲处。
       藕池:《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一.邛州》:“州西白鹤山,宋魏了翁兄弟读书于此,其前有芙蓉洲。”即世称之“西湖”,位置在幽居寺东边。
       石塔春深不记年:指白鹤山的宋代砖塔。过去称:西塔。明末毁于战乱,清.道光年间复建时,见有“宋徽宗年号”的砖。
       上方:指上级马西回。
       鸣珂:指显贵者所乘马以玉为饰;也指居高位者。
前贤:前代的贤人和名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寺》明.李华舟
       考释: 凡丁
       森林藏古寺,回壁插青峦。呼月亭虽圮,披襟兴未阑。
       人行翠竹里,鹤息古松端。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

       李华舟:字琼海,四川夹江县人。由岁贡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邛州学正。
       学正:古代文官官职名,职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元代除国子监外,礼部及行省、宣卫司任命的路、州、县学官也称学正。明、清国子监沿置,正九品。清乾隆初升为正八品。

      
       森林藏古寺,回壁插青峦。呼月亭虽圮,披襟兴未阑。人行翠竹里,鹤息古松端。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 清.康熙邛州学正李华舟说,云居寺掩蔽在森林之中,山门前的照壁像插在青山之上,虽然当时《呼月亭》已经倾倒,但云居寺仍然处处苍松翠竹可赏。他还仔细看过西汉文党题写的《碑碣》,证明“云居寺始建于元时”的说法,不是云居寺始建的时代上限,而应当推溯至汉代!
       清.嘉庆《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有明进士王廷简记。外有《幽奇梵境》坊一,系嘉靖时杨泰然建。上有呼月亭,系国朝康熙丙子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左有凌溪石桥一座。”
       凌溪石桥:挨着水面而建的石桥,即翻水桥。
       凌:多义之逼近。
       1961年,云居寺庙宇尚在,但菩萨已大部分遭毁,云居寺塔顶也不知何年被雷电击毁只剩半截。庙子和庙中的地产,当时划属1958年大跃进时兴办的邛崃制药厂,用以种植药材和红苕,笔者1961年在该厂当童工时,去云居寺背过红苕回厂里的食堂。
       云居寺塔子下的南河,有史称的“大南河第一渡”之“季筏子”,可摆渡后沿石梯进入寺中,或沿山路至古驿道之“蒲江路”左转,经西来镇到蒲江县,此条老路共计六十里。
       关于季筏子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45p:“大南河季筏子为第一渡,此渡通南山(五面山)北坝(马坝)。上游葫芦湾、仙人洞、大鱼村、石灰包皆小渡,下游龚水碾亦小渡也。”
       释者调查
       明清年间,当地有姓季的人将竹子扎成筏子在此处摆渡,并世代为业。邛崃方言称“筏子”为“筢(音爬)子”,摆渡人因之被称为“季筢子”,过渡者每人次需付一、两个铜钱。此举大大方便了宝林乡“塔子坝”的村民到对岸南河乡耕种“飞地”,以及行人、商贾和到云居寺的游人,久之,“季筢子”便成为此处渡口的名称。
       后来,竹筢子换成了木船,但大家仍沿旧习称为“季筢子”。
       1973年,宝林南场口修起卵石砌成的大桥以后,行人纷纷改道从宝林大桥通往南山北坝,仅留“季筢子”地名至今。
      【按】
       明代以前的“季筢子”渡口,应当有其他叫法的渡口名,比如“南河渡”或“邛江渡”。因南河古称邛江,江之南即“古邛都国”,秦始皇时,将“张若城”更名为:临邛县。
       回壁插青峦:寺庙前的照壁插在一片青山之中。
       回壁:回音壁。
       1、可能明代云居寺前的照壁有回音效果;
       2、云居寺选址在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转弯处的山头上,因长期受洪水冲刷,云居寺山头泥质山岩垮塌后,红色的弧形山壁裸露,称为“红岩子”,对南河无休止的哗啦啦波涛声,有明显的放大效果却是真的。释者青少年时期数次路过“塔子坝”,老远就能听到“红岩子”下南河水哗啦啦的巨大回响。
      【按】
      “红岩子”在今称的“五面山”范围,南北朝时期划属临溪县,明成化十九年(1484)复划归临邛县。
       清代临邛县读书人对“红岩子”颜色的变化观察,有一个直观的美好传说:旧时科举考试,如果“红岩子”新现红色,次年必有中式者。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98p:“五面山,州治南十里……如遇科举之年,土石下缷,必有中式者,往往应验。”
       中式:科举考试合格。
       此景观开始消失于上世纪末,缘于当地村民大量开采河中砂石后河道下切,加之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南河上游以及发源于大邑县的䢺江,因开凿堰渠,截水分流,导致总来水量大大减少,此后不再适合航船和摆渡,过去的“红岩子”也逐渐被绿色植被所覆盖。
       呼月亭虽圮(音痞):明代人李华舟游云居寺时,“呼月亭”已经倒塌。圮,即倾倒。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61p:“呼月亭在州城南云居寺旁。凭高望远,境最轩豁,为四时游玩之所,上多名人吟韵。今毁。”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呼月亭》117p:“康熙丙子(1696)知州戚延裔重建。”
       碣有文翁迹:云居寺中有西汉文党所题碑碣。
       碣:1、耸立的高石。2、圆顶的石碑。
       文翁:(前187~前110),名党,字:仲翁。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景帝(前156~前143)末年为蜀郡太守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立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优秀者推举为郡县官吏。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诏建文翁祠,即今成都文翁石室中学,并作为西汉循吏(清官)载入史册。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读者
       邛崃历史文化特别厚重,需要认真发掘整理。共计划重新考释选出的古韵文四百首,当前已完成近三百首,未竟的约一百首,待我今日去武汉女儿家过劳动节,5月6日回邛后续完,估计要到5月10日左右才继续发得成。
       由于无前车可鉴,相同的韵文,初考和重考有别,供读者参考、批评、指正!
                                                                                             凡丁
                                                                                             2024/4/2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游鹤林寺眺点易洞棋盘山诸胜》明.仲名世
       考释:凡丁
       春深着屐上高峋,中有茅亭荫绿筠。丰草长林寻曲径,巉岩古洞绝嚣尘。
       渔村落照江生色,鹤影飞旋月满轮。不倦登临饶逸致,桃源何用问迷津。

       仲名世:(?~?)姓仲,名叫 名世,字 纪符。春秋时期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仲由后人,为明初钱塘(今杭州)国学,掌国学之政,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局长。
       国学: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清代称国学为国子监。

       诗题
       游鹤林寺眺点易洞棋盘山诸胜:掌钱塘国学之政的仲名世到邛崃旅游时,上到鹤林寺后最高山顶(宋徽宗时所建西塔之山)远眺点易洞、棋盘山和南河渔村风光后所作。
       棋盘山:此处棋盘山在《点易洞》上游约2公里处,山下有一条“烂船溪”;山上有一个所谓“仙人洞”,无稭之人将胡安的《点易洞》与“仙人洞”混为一谈。
       民国《邛崃县志》载:“葫芦湾隔河对岸之仙人洞,好事者附会此地为:烂船溪。谓昔有仙人在洞中弈棋,有舟人舍船观弈,局罢而船烂。”

      
       春深着屐上高峋,中有茅亭荫绿筠。丰草长林寻曲径,巉岩古洞绝嚣尘: 仲名世说,他在是年的仲春月十五日,穿着谢公屐沿着“老槽口”曲折的山径登上了白鹤山。途中见到了西汉胡安点易洞,和胡安曾经用于承接露水研磨朱砂点校易经的一座悬有半间小屋的孤岩,以及《翠屏阁》和当前的万竿修竹,感觉此处好像与尘世隔绝一样。
       春深:指仲春时节,即春季的第二个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按 春季分早春、仲春、暮春。
着屐:穿着前低后高,有齿防滑的谢公屐登山。
       谢公屐(音机):东晋谢灵运(385~433)发明的登山时穿的一种活齿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行走山路。
        
1715558130945.jpg
               插图 谢公屐(网络图片)
       高峋:锯齿状的,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的山石。指白鹤山西岩。
       清.康熙《邛州志》61p:“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茅亭:用茅草搭建的凉亭,也称草亭。此处指西汉胡安先生始建的《翠屏阁》,北宋时成为临邛八景之《翠阁秋荫》景观,今被圈入“琴台森林大酒店”内。
       荫绿筠:指竹子的翠绿色。《翠屏阁》对面是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鹤林寺》山门以西的山岗,形如木鱼,过去岗上有万杆修竹,恰如翠屏当前,形成《翠阁秋荫》景观。
       筠:竹子的青皮。读音 “jūn”;而在人名中读音“yún”。例:温庭筠。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记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明《一统志》载:“翠屏阁,在邛崃县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建。阁前山势峭立,如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有宋陆游诗载艺文志。”
       巉岩:指《点易洞》位置的西岩山,原有西岩寺。
       巉(音蚕)岩: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孤立突出的岩石。
       北宋.郭印诗:“秀巘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南宋.魏了翁《邛州鹤山营造记》:“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西岩翠屏,万竹之景,皆山中胜处。”
       明.天启进士杨伸 书《滴露研硃》四字摩岩石刻。1951年始修邛崃至高何的“邛高公路”(今称:邛芦公路)时被炸毁,位置在今“鹤山渔庄”之西的《点易洞》前。      
       古洞:指西汉胡安点校周易之《点易洞》,在鹤林寺山下南河边上,1951年始修“邛高公路”时炸毁半个,现残余洞窟内面积约40平方米,民间讹传为“仙人洞”。
       嚣尘:指纷扰的尘世。
      【按】
       仲名世登山的路径,当地人称为:老槽口。有坡路通往鹤林寺后门,在今琴台森林大酒店的后门内。

       渔村落照江生色,鹤影飞旋月满轮。不倦登临饶逸致,桃源何用问迷津: 仲名世概括他在白鹤山顶所见《渔村落照》和《鹤影飞旋》等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并将白鹤山比作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渔村落照:青石桥至白鹤街段的南河之南面古村名叫:打魚村。讹为:大鱼村。《渔村落照》景观相似于临邛八景之《南河渔唱》景观。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
       鹤影飞旋:古代白鹤山遍山古松,松树上栖居大量白鹤,成为《鹤影飞旋》景观。1958年向荒山要粮时,将青山剃头后《鹤影飞旋》景观消失。现之白鹤山杂树,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栽种。
       月满轮:仲春十五的月亮。
      【分析】
       仲名世此诗写于明初某年的仲春十五日。
       桃源:一般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又或指湖南省炎陵县的桃源洞。传说炎帝神农曾到此采药,留有神农脚印,洗药潭、捣药臼、藏药洞、晒药台 等胜迹;借指白鹤山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
       迷津:指找不到渡口,多指使人迷惘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寺》明.仲名世
       考释:凡丁
       曲径通幽境,云山拥太清。松颠巢野鹤,竹底度流莺。
       禅寂无尘染,心明道自生。顿令出世想,何必羡簪缨。

       仲名世:见前注。

       诗题
       云居寺: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
       但是
       根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邛州学正李华舟《云居寺》诗:“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分析:云居寺始建年代应不晚于文党(即文翁)任蜀郡太守之时,即汉景帝(前156~前143)时期就己经有了。譬如,清.嘉庆《直隶邛州志》288p便说:“幽居寺,在鹤林寺左,建于汉,盛于唐宋。”
       李华舟《云居寺》全诗:“森林藏古寺,回壁插青峦。呼月亭虽圮,披襟兴未阑。人行翠竹里,鹤息古松端。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
      (详见清.李华舟《云居寺》诗考释)
       至于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说:“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
       是因为云居寺下即民国《邛崃县志.堰塘碾磨考》96p所载“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就在山脚下!
       按
       拦江堰始建于先秦时期,由李冰亲自规划,其形制与都江堰毫无二致。即在大南河拐弯处新开一河称为:小南河。相当于都江堰的内江和外江。小南河与大南河上开出的若干支渠,共同灌溉宝林、前进、固驿、高埂、牟礼、回龙等十数万亩田畴。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堰塘碾磨考》93p:“昔李冰壅江作堋(音朋,即堤坝),开二渠以沃野。蜀人堰水灌田,即由此兴。按,堰即古人之坊沟,即古之水庸。孔颖达疏:‘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
       同志87P:“南河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冰又识其水脉,盐泉伏利,皆冰所发。”又曰“邛笮导沫泄蒙,始于秦蜀守李冰。凡地志所称天台、相台、马崖、孤石、七盘、罗绳(今称镇西山)诸山,皆是蒙山脉络。又旧志所称古城、铜官、五面、文笔、岢幕、噫棘、渠亭诸山,皆是蔡山脉络。”
       同志88P:“查旧志天台山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崖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李冰导沫泄蒙之口也。
      【大意】
       李冰曾经疏导发源于蒙山脉络的白木江 和 蔡山脉络的火井江。两江合流后古称:邛水。今称:南河。南河上有李冰开凿的:拦江堰。
       摘录
       邛崃市文物局蔡友仁考证文
      “拦江堰在前人文献和民间口语中亦有记载,前人文献则见于宋人晁公遡《嵩山集》卷三十八〈程邛州(敦书)墓志铭〉曰:‘邛州拦江堰,久废。公治之,民溉田增多。岁饷汉中诸军百万缗,实八十万。前为守者,尝先一岁取民输以充赋,民力竭不能输,公(程敦书)上其状且失劾,未报,则戚以悲,既闻有议复除,则喜过于其民之得复除也。其后卒除十万缗,而公以乾道三年(1168)正十六日卒,年六十七,民恨公不及见,叹息以泣。’
       程敦书:字通守(1100~1167),眉山人,宋孝宗乾道间守邛州。文中称‘邛州拦江堰,久废。’从‘久废’二字,则可知拦江堰并非宋代所建,年代久远,建于汉唐。”
       —引自2015年6期《邛崃经纬》文〈回澜塔与拦江堰名称的由来〉
       若问
       李冰为何要疏导古临邛白木江、火井江和南河直至宜宾大滩礁岩,同时修建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呢?
       答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曲径通幽境,云山拥太清。松颠巢野鹤,竹底度流莺。禅寂无尘染,心明道自生。顿令出世想,何必羡簪缨: 仲名世说,云居寺曲径通幽,像飘渺在太空之中,他在云居寺的呼月亭中,眼见松枝鹤鸣起舞,耳听竹林黄莺唱歌,再望见山下的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上面“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顿然感觉飘飘欲仙而不想做官了。
       按
       古邛崃地理气候与人口分布与现今大不相同,故古人能够在云居寺望见南河河面上“白云闲闲岛屿之间”的现象。
       以明代初期人口为例: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国人口为5987万;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人口为6659万。而今全国人口超14亿,故上述现象不复存在,并非古迹记载有误。
       太清:指天空、天道。见《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禅寂:佛教语。出自《维摩诘经.方便品》。1、佛教以寂灭为宗旨,故谓思虑寂静为禅寂。 2、谓身心清静、寂静,不慕少华。
       少华:指美好的时光。
       道:多义之通达、顺畅、道理。
      《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 谓之道路。”《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高官显宦。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寨子山二首》明.杨伸
       考释:凡丁
       一、
       寒气时飞泉石上,绿袍满著竹枝间。
       仙踪已断红尘路,关内常存世外天。
       二、
       寒士山居不计年,绿林红石共相安。
       仙花仙草仙风拂,关上寨门即是仙。

       杨伸:(1590-1650)字引能,号蠖庵,出生于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六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主事、验封司主事、考功司主事、文选司郎中、稽勋司郎中和南京兵部职方主事。与叔父杨守敬(以子杨伸贵赠承德郎和吏部考工司主事)并称:父子天官。南街文脉巷口原有《父子天官》坊。
       其府邸“杨伸花园”在南街原文脉巷内,今无。文脉堰穿“杨伸花园池”流经文庙前泮池“月儿塘”后,出小南门合南河。
       泮池:位于文庙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杨伸 之墓名叫:天官坟。在西外大鱼村,近年因修公路被毁。
       杨伸捐建的桥梁名:天官桥。在城东十里—宋代驿站“鸭翎铺”处,明末更名为:天官桥铺。原址复建的现代公路桥仍名:天官桥。
       天官:象征官贵。
       事迹
       明祟祯二年(1629)冬,后金军队围攻北京时,杨伸向防卫大臣徐光启推荐善于使用石炮的家人,教守城军士操持石炮。
       崇祯十七年(1644)初,天下大乱,杨伸 闻知福王朱由棣监国于南京,立即带领夫人王氏和三子孝楠,奔赴南京参加救亡图存的抗清活动;同年十月初五日,张献忠攻破邛州城后,杨伸 返回邛崃,组织邛崃人在道佐寨子山抵抗张献忠剿杀邛崃百姓,并将寨子山作为避乱之所,于清顺治年间(1650)去世。
       其三子孝楠,脉发江南;长子孝先、次子孝卓的后人,居住在今牟礼、冉义、平乐、蒲江、名山等地,其中一支移居加拿大。
       以上见2008版《西蜀杨世安族谱》
       另见
       2012年1期《邛崃经纬》骆奇南(道佐人 已故)《杨天官的传闻和轶事》摘录:
       崇祯十七年(1844)农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缢。
       同年冬月十五日,杨伸 闻讯崇祯皇帝自缢,遂跳岩殉节,时年54岁。留下“寨沟”和“寨子山”地名。
       又
       民国《邛崃县志》58p:“寨子山高数百丈,顶平,宽十余亩,四面壁立,中通一径不盈尺,石蹬层叠,数里有一石墩稍平容座,转过忽细若峰腰,宽半尺,长二丈,高峻。回首石上,镌《回仙桥》三字;桥头书《须弥伯仲》四大字;数武一石门,上书《铁关》二字,土人言,系‘杨伸寨子’遗迹。
       今据采访,南路(平乐)有芦沟,长二十余里,两合水处有山名:寨子桁。进沟二里许,有石刻《寒绿仙关》四大草字,为崇祯六年(1633)夏月杨伸题。沟尽处为(油榨乡的)鱼岩……古人避兵之所,今为藏盗之区。”
       数武:几步之遥。

       诗题
       题寨子山:作于明.崇祯甲申年(1644)十月初五日,张献忠攻破邛州后,杨伸组织人民据守寨子山,以抵抗张献忠剿杀邛崃百姓。由于寨子山地形复杂、险要,得以作为避乱之所,从而留下此诗。
       寨子山:在道佐寨沟内,山势险峻。经寨沟三十里可达火井,今称:道火路。

       诗一
       寒气时飞泉石上,绿袍满著竹枝间。仙踪已断红尘路,关内常存世外天: 杨伸描述道佐寨沟内的寨子山“石上飞泉”并“绿荺满著”环境,堪称世外桃源。同时寨子山险要的地形地势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因而寄希望保存实力能够再次被朝庭征召抗清。
       绿袍:古代新科进士的袍服为绿色,借指竹子的绿色和气节。
       仙踪:1、仙人的踪迹。 2、古人比喻升迁入朝为登仙,因而借称应召赴京者的行踪为仙踪。
       红尘:人间俗世。但在古代时,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
       关内常存世外天:杨伸说,道佐寨沟的“铁关”和 平乐芦沟的“寒绿仙关”内逃难的人民,常存明政府能够组织抗清并取得胜利,使百姓生活安康的希望。
       原邛崃临济乡有一处地名为:逃命沟(今属平乐)。西部山中有一处地名为:杀人沟。佐证了张献忠义子刘文秀,领兵进驻邛州时“取遗民万余家尽屠之,又杀僧道千人。”立“搜山”、“望烟”等头目,“纵越高山大谷。有匿崖洞者,举火熏之。邛、蒲二百里,尽为血肉之场”的记载。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下》〈夹门关旧事考〉)
       世外天:出自王羲之《兰亭序》:“幽室能观世外天。”杨伸反其意而用之!
       天:古人特指世界的主宰者。
       道光十六年进士、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有集《兰亭序联》: “一亭尽揽山间趣,幽室能观世外天。”

       诗二
       寒士山居不计年,绿林红石共相安。仙花仙草仙风拂,关上寨门即是仙: 由于明末天下大乱,眼看反清复明无望,杨伸只能无奈地说,寨子山适合寒士隐居,绿林好汉和修炼的人互不相扰,只要“关上寨门即是仙。”
       寒士:魏晋南北朝时称出身寒微的读书人。
       绿林:指绿林山,在今湖北大洪山一带,西汉末年王匡、王凤起义的根据地。后以“绿林”指反抗官府 或 抢劫财物的团伙。
       红石:“红石子”是唐代武夷山中一个道人的道号,此时的扬伸,自比为“红石道人”。
       唐.贯休《怀武夷红石子二首.之一》诗
       常思红石子,独自住山椒。窗外猩猩语,炉中姹姹娇。
       乳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朝。曾见奇人说,烟霞恨太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崇祯十三年(1640)春,杨守敬去世,享年75岁。今白鹤乡大鱼村有杨守敬墓,人称天官坟。
       杨伸 之墓则不知何处。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西禅寺联》明.杨伸
       考释:凡丁
       上天下地惟有佛;
       白水青林总让僧。

       杨伸:见前注

       联题
       题西禅寺联:该联作于明天启七年(1627),杨伸 调任户部主事之后。
      (见2008版《西蜀杨世安族谱》兰华荣辑〈西蜀杨伸生平简述〉)
       此外
       杨伸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后,题《滴露研硃》镌刻于西汉胡安点易洞前悬有半间小屋,用于承接露水研磨朱砂的枯岩上;万历四十四年(1644)题《镇江塔碑记》;祟祯六年(1633)秋,书擘巢大字《咏壑》,镌刻于西外盘院寺崖壁;又于崇祯六年夏游道佐寨沟时,书擘巢大字《须弥伯仲》镌刻于石壁;在寨子石门上题写《铁关》;同年还在邛崃南街旌建《父子天官坊》;崇祯十三年(1640)夏,书题《寒绿仙关》刻石于平乐芦沟。
       此外在城北三十里“睹佛台”(又名碧光台)书《旷览》;州西二十里石崖大书《活雪》;州东二十里延福寺石坊上书《潭声焚语 七宝化城》;以及州东十里《天官桥》坊额、州东五里《御虹桥》坊额等。
       擘巢书:泛指匾额所用的书体。古人题额,为求点画匀整而分格书写,称为“擘窠书”。
      (以上皆见清嘉庆《直隶邛州志》中)
       御虹桥:杨伸初建时命名。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州戚延裔重修后更名为“尽忠桥”。
       清康熙《邛州志》56p:“御虹桥,城东五里,即尽忠桥。明吏部杨伸修建,后经倾圮,国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州戚延裔捐俸重修,有碑赞。”
       按
       西禅寺:始建于唐代,位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水路通达邛崃、新津、乐山、宜宾、重庆以东;陆路东通大邑、崇州、成都;南通邛崃、蒲江;北通理县、汶川;西经横山岗、大同、石亭庙、水口、油榨、高何至芦山县通康定、西藏。
       今邛崃市茶园乡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位于䢺江边,古称:清源乡。唐代建西禅寺后改称:西禅乡。
       明.嘉靖年间,将䢺江以东的清源乡土地划属大邑县西义乡,始称:扇子场。历称:半边街、新新乡、清源人民公社、新场乡等,即今大邑县之:新场镇。
       䢺江以西的西禅寺仍属临邛县西禅乡。
       明清时期,各路商贾在西禅寺修建湖广会馆、广东会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等,形成极富地方特色的场镇,建国后西禅乡改称为:茶园乡。
       西禅寺经过历代维修,于1965年拆除,又于1996年集资复建。
      (以上参考《大邑县志》及新场古镇介绍)
      
1715816966529.jpg
           图1 《复建的西禅寺》网络图片
       西禅寺中有一口凿于唐代的八卦井。
        
1715817143225.jpg
           图2 《八卦井》网络图片
        
1715817268441.jpg
          图3 《复建西禅寺碑记》(网络图片)

       题联
       上天下地惟有佛;白水青林总让僧。 大意:西禅寺建在䢺江边一处山清水秀、好风凉月的地方,站在附近的“睹佛台”上下一望,满眼所见都是寺庙。
       按
       睹佛台(又名碧光台):寺庙名,在今茶园乡。除西禅寺外,附近尚有宝藏寺、川主庙、文昌宫、洪庙子、明悟庵、西佛庵、上普照寺、下普照寺,寄子院、钉脚寺、龙拱山庙、通泉殿、白马祠、大宗寺……以及大邑高堂寺等大小寺庙近百座。
       又
       鹤林寺漏米洞旁有两个石窟,其中一个面积约11平方米,窟前接有木屋,解放前供奉的是一块石碑,正面刻的送子观音像,背后刻:从川南第一大桥到茶园乡的“睹佛台”之间寺庙分布图。此石刻高约四尺,宽约三尺,红砂石质,在公共食堂解散时不知去向,如今窟内是现代人供奉的现代观音塑像。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之〈点易洞调查〉)
       碧光:雨后天青云破处的碧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地名普查小组普查
       成都平原的广汉、双流、彭县、什邡等县,据不完全统计,广汉有56个寺庙(其中有白马寺);彭县有85个寺庙(其中有白马庙);什邡县有50个;大邑县有76个(其中有女娲庙、天竺寺);双流县有91个,共计358个。其时间大致从黄帝-西周-汉-晋-唐-宋-元-明-清等。这些寺庙绝大多数都毁于战火或其他不该发生的年代。
      (见《四川广汉古蜀国惊现佛像实物及佛像载体的重大意义—对佛教起源的新思考》作者:成都理工大学张如柏、张玉玉)
       而
       邛崃人唐文栋不完全统计,现今的邛崃境内,历史上曾有大小寺庙八百余座,如果按历史上的临邛县(含大邑、蒲江等)范围统计的话,数量不下于千座。
       白水青林:意为山清水秀。
       词出明.袁中道《七夕同彭长卿中郎》诗:
       清谈闲送可怜宵,竹户斜通宛转桥。白水青林秋澹澹,好风凉月夜萧萧。
       按
       袁中道:(1570-1623)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戚侯重修御虹桥赞》清.王俅士
       考释:凡丁
       是岁八月,雨折斯梁。仁守戚公,閟诸望洋。捐俸重修,大启周行。公之德泽,与路俱长。事竣勒石,永志不忘。

       王俅士:邛崃市地方志办公室重刊的清康熙和嘉庆《直隶邛州志》中皆为:“王永(单人旁)士”。查《现代汉语词典》无此字!
       比如
       清康熙《邛州志.祥异志》901p:“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五月,兴贤街王永(单人旁)士宅后池内,产并蒂莲—枝。丁卯四月,复产一枝,其子前驱中丁卯乡试。”
       而《四川通志.四十七卷》卷十载为:“王俅士,邛州人,康熙丙午科举人。父孚顯卒,异母弟俶士年幼,俅士以所贻田产器物尽让之,仍代为措办差粮四十余年中,兄弟友爱无异,儿时里人义之。”
       释者据此更正为
       王俅士:临邛兴贤街人。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举人,未出仕,与异母兄弟友爱终生。其宅后园内于康熙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连续两年各产并蒂莲一枝。康熙二十六年(1687),其子王前驱中举人。
       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出现机率万分之一,通常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象征两个人在生命中相互扶持、相互依存,共同绽放。
        
1715901927422.jpg
         附图 《并蒂莲》(网络图片)

       题目
       戚侯重修御虹桥赞: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邛州知州戚延裔捐献俸禄重修御虹桥之举时,由康熙丙午科(1666)举人王俅士作《戚侯重修御虹桥赞》立碑于桥前。此赞词收录于清康熙《直隶邛州志.艺文志》221p。
       侯:泛指达官贵人。
       御虹桥:清康熙《邛州志.津梁》56p:“御虹桥,城东五里,即:尽忠桥。明吏部杨伸修建。后经倾圮。国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州戚延裔捐俸重修,有碑赞。”
      【按】清康熙《邛州志》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
      “御虹桥”为古代常用桥名,全国多地皆有,该桥应为石拱桥。
       尽忠桥:吏部天官杨伸为明朝尽节后,人们缅怀其为国尽忠行为,当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州戚延裔捐俸重修御虹桥时,将御虹桥更名为:尽忠桥。
       杨伸 生前还捐建有一坐天官桥。
       杨伸:(见 杨伸 《题寨子山二首》考释)
       民国《邛崃县志.桥渡》145p:“建南大道之天官桥、御虹桥、尚家桥、五板桥,今有安定亭,为乾隆时州牧孙瞕题。”
五板桥的前世今生
       今考“尽忠桥”即现代人称的“五板桥”
       清康熙二十一年(1692)知州戚延裔将捐献俸禄重修的“御虹桥”更名为:尽忠桥。
       清道光时,尽忠桥面又被洪水冲垮,由于推车抬轿者众多,非过此桥不可,捐资者便在残桥墩搭上原木,上铺五块宽石板,遂名:五板桥。
       清道光时,临邛名士吴江有《题五板桥关帝庙联》: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1931年,四川国民政府始修“川康公路”时,在原址重修石桥,沿用“五板桥”之名。
       1958年,在原先的川康公路基础上扩建的108国道,在老五板桥下游约100米处,所建现代公路桥梁,取名为:新五板桥。
       据本土人士宋尚卿老师讲:
     “五板桥的老桥距城约五里,有一短街原为小场,附近有一座庙子,今庙前尚有一对石狮子。”
       清嘉庆《邛州志.杂誌志》927p:“州东五板桥关帝庙前,有石狮二,左牡(雄)右牝(雌)……”

       赞词
       是岁八月,雨折斯梁。仁守戚公,閟诸望洋。捐俸重修,大启周行。公之德泽,与路俱长。事竣勒石,永志不忘: 【大意】康熙二十一年(1692)八月,杨伸建的御虹桥被洪水冲毁,邛州知州戚延裔 决定捐出俸禄复建该桥的想法,直到开工大家才知道,大家对这位州长无限敬仰。现将戚公的义举镌刻于石碑,永垂不朽!
       是岁八月,雨折斯梁:康熙二十一年八月,明末建的御虹桥被水冲毁。
       斯梁:这座桥梁。
       仁守戚公:守仁行义的邛州知州戚延裔。
       公:古人对上年纪男子的尊称。
       閟诸望洋:戚公决定捐出俸禄重修御虹桥之事,动工以前对大家守口如瓶,让大家十分感动。
       閟:同闭。意为关、合、掩蔽、秘密。
       望洋:仰视的样子。成语“望洋兴叹”本意为看到伟大的事物,感到自己很渺小。
       大启:大力开拓。
       周行:多义之大路、大道;遍行、通行。
       勒石:刻字于石,亦指立碑。
       志:多义之记载;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公石.调五彩结同心》清.王俅士
       考释:凡丁
       此星何故,错落尘寰,多年抛掷江干。暮雨朝烟,里偕枯木,寂处无言。牧竖见来相笑道:人间物占尽痴顽。不虞伊机缘偏巧,泥涂一旦弹冠。
       渔筏木牛连载,似无双国士受命登坛。绿柳千条,碧桃万点,都作仪仗争先。概自沉沦江岸后,懒将强项周旋。世竞夸珊瑚径尺,肝肠知是谁竖?

       王俅士:临邛兴贤街人。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举人,未出仕,有多篇诗词和碑记收录于康熙及嘉庆《邛州志》中。(详见王俅士《戚侯重修御虹桥赞》考释)

       词题
       傅公石.调五彩结同心: 王俅士以《五彩结同心》调式填“傅公石”内容的词。
       五彩结同心:词牌名。分平韵、杂韵,此词为平韵。
       傅公石:又叫“落星石”。科学名称: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 或 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石铁混合的物质。
       此块陨石曾被抛弃南河边,康熙二十三年暮春
被时任邛州知州的傅燮诇发现之后,雇请渔船和鸡公车运载至南岳街的南岳庙向公从展示,称为:傅公石。建国后被邛崃县文管所收藏,曾在文君公园内展厅展出。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8p:“落星石,州城南岳庙中。石形如卵,有文如云篆,周围数尺,坚重异常。”
       1993版《邛崃县志.第四章.馆藏文物》756p:“落星石(陨石),现存县文物管理局的落星石为卵形,坚硬,有纹如篆文,(最长端)周长2米,(中间)直径0.4米,重120斤,县内仅见。”
       民国《邛崃县志.庙祀篇》177~178p:“南岳庙为明隆庆庚午年(1570)乡官刘云衢建……明天启、崇祯间归于僧家……近将俗僧淘汰,州人自行经理,匾曰:《护国庵》。施药者恒于斯,名:济贫医馆;施棺者恒于斯,号。忠恕善堂;年终施米亦恒于斯。寺内有石,形如卵圆,纹如云篆,大满怀抱,名落星石。”
       关于护国庵
       民国时期,邛州慈善家孟相成(卧龙乡杜桅杆“孟大院子”人)等人将南岳庙改作《护国庵》,成为慈善机构《同善会》的活动场所。《同善会》机构设在文庙南边的《一体堂》内,由南街《德生园》酱园坊的老板孟相成任会长;张和尚(佚名)任管事;吸收各乡镇的商界老板和乡绅、医生、手工业者、市民等为会员。所有成员即自愿者,平时各自搜集民间疾苦之声,并及时将救济物品如:衣服、家具、大米等财物发放入户。若有逝后无钱下葬的死者家庭,则派人将棺材送到门口。
       讲述人
       孟永儒:女,1937年生,蒲江幼儿园退休教师,孟相成的孙女。
       封家炳:男,1936年生,邛崃平乐中学退休教师。
       1957年前后,始创于兴贤街之孙祠堂内的:邛崃县工业中学。迁建于护国庵内,设有农业、制茶、机械等班,学员则来自邛崃与蒲江县。
       文革期间,邛崃县工业中学停办,校址划属邛崃县邮政局,后划属电信公司。
       邛崃县工业中学从孙祠堂迁出后,先后成为邛崃县煤建公司蜂窝煤厂 和 人武部。现为邛崃市政府所在地。
       傅公:指邛州知州傅燮诇。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秩官》117p:“傅燮诇,字绳庵,直隶真定灵寿县(今河北正定)人。康熙二十三年(1685)知邛州。”

       上阕
       此星何故,错落尘寰,多年抛掷江干。暮雨朝烟,里偕枯木,寂处无言。牧竖见来相笑道:人间物占尽痴顽。不虞伊机缘偏巧,泥涂一旦弹冠: 王俅士说,不知这块陨石何时陨落在南河岸上枯树林中,当牧童看到傅公认真研究那块石头的样子时觉得很可笑,还形容他像一个傻瓜。牧童哪里知道,这块石头竟然是来自太空的陨石,世间稀罕,值得弹冠相庆。
       江干:江边、江岸。
       牧竖:即牧童。
       物占:古人以物象来判断吉凶的征兆方式。
       痴顽:痴愚顽固的样子。
       不虞:意料不到。
       伊:王俅士将石头拟人,相当于她、他、彼。
       泥涂弹冠:落星石从轻贱的地位上升到高贵,值得弹冠相庆。
       泥涂:污泥、淤泥、泥泞的道路。比喻地位卑下、轻贱,不被人赏识。
       词出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君平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泥涂轩冕:比喻涂满泥巴的皇帝所戴冕旒。
        
1715919563062.jpg
       附图 《冕旒》网络图片
       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表示祝贺。成语弹冠相庆。

       下阕
       渔筏木牛连载,似无双国士受命登坛。绿柳千条,碧桃万点,都作仪仗争先。概自沉沦江岸后,懒将强项周旋。世竞夸珊瑚径尺,肝肠知是谁竖: 康熙二十三年暮春时节,绿柳千条,碧桃万点,傅燮诇雇请渔船和鸡公车,将陨石运至南岳庙,当成贡品陈列于几案献给南岳大帝,受到国士一般的礼遇。王俅士感叹:世人都把珊瑚当成宝贝,殊不知珊瑚的成分不过是珊瑚虫分泌出的碳酸钙!
       渔筏:捕渔船。
       木牛:相传,木牛流马为诸葛亮发明的运载工具,有专家学者指出“木牛”即独轮手推车。邛崃人俗呼“鸡公车”。
       无双国士受命登坛:历史典故“萧何用下追韓信”,使韓信受到最高礼遇。《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谓刘帮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刘邦于是筑拜将台,拜韩信为大将。
       因为那块“落星石”是知州傅燮诇发现的,于是大家称它为:傅公石。
       世竞夸珊瑚径尺,肝肠知是谁竖:珊瑚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组成,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达到一尺粗的话,会得到大家夸赞。相比之下,更加珍稀的陨石却不被一些人看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公石》清.张象枢
       考释:凡丁
       只因厚重掩玲珑,抛掷谁怜瓦砾同。冷眼路旁窥过客,冰心江上待栖鸿。
       大夫物色风尘外,太岳神游花艳中。此后不须夸广汉,临邛太守亦房公。

       张象枢:四川安岳县人,康熙五年举人,康熙八年署洪雅县教谕。与其弟象□(康熙三年进士)、从弟象华,俱以诗名,时称“安岳三张。”
       教谕:学官名。元、明、清县学均置,八品。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崇州知州 吴昌荫,率举人张象枢等,重修崇州文庙东庑三间、西庑三间、戟门五间、乡贤祠、名宦祠 各一间并围墙等。
       康熙三十年,山东黄县人 戚延裔 任邛州知州后,于康熙三十三年(1695)八月至次年二月主持修康熙《直隶邛州志》时,因需“爰集耆艾(老年人),博采遗文,求残碑剩碣于荒烟蔓草之中,去疑存信,删繁就简,汇集成帙。”由于工程浩大,故而邀请张象枢参与修订康熙《邛州志》。
       (以上参考《四川通志》卷三十六、《蜀雅》卷十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八十八卷及《洪雅县志》、康熙《邛州志.序及秩官志》等)

       诗题
       傅公石:康熙二十三年,河北正定人傅燮诇任邛州知州时发现的陨石,因名:傅公石。时为崇州知州幕僚的张象枢,用诗的形式记录下这块“落星石”陨落何地,和由何人发现并收藏的情节,与邛州举人王俅士之《傅公石.调五彩结同心》的内容相互印证吻合。

      
       只因厚重掩玲珑,抛掷谁怜瓦砾同。冷眼路旁窥过客,冰心江上待栖鸿。大夫物色风尘外,太岳神游花艳中。此后不须夸广汉,临邛太守亦房公: 【大意】此块铁陨石重达120斤,被泥土掩盖了本身“纹如篆文”的玲珑纹路,被见者当成一般石头。
       这块陨石与邛江(今称南河)中的卵石混杂,上面常有鸿雁栖息。或许有人试图搬动过它,由于太重于是弃置路旁,等待慧眼识珠的人。
       傅燮诇于公休时节出游南河时,独具慧眼的他命人将其搬至南岳庙中。张象枢因此夸赞邛州知州付燮诇,与唐代的汉州(今广汉)刺史房琯一样出名。

       玲珑:此处指陨石表面纹路精巧细致。
       冰心:内部像冰一样纯洁。
       大夫物色风尘外:傅燮诇于公休时节出游南河。
       大夫:古代官阶名称。指从五品官员,地位卿之下,士之上。傅燮诇为邛州知州,官阶五品,堪称大夫。
       太岳神游花艳中:傅燮诇将天外来客的陨石供于南岳庙中,让南岳神炎帝在神秘的云篆纹中漫游。
       太岳:此处指南岳衡山,在湖南省。邛崃南岳寺始建于明隆庆庚午年(1570)。祭祀:南岳圣帝。即炎帝,又称:火神。
       花艳:“落星石”在南岳庙中特别扯眼球,胜过所有贡品。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8p:“落星石,州城南岳庙中。石形如卵,有纹如云篆,周围数尺,坚重异常。”
       关于火神
       北方祭祀的火神,根据《左传.阏公元年》所载是帝喾(音库,上古帝王名)的儿子阏(音鄂)伯,封地在河南商丘。夏禹时,应河水势凶猛,禹王派阏伯北开龙门,南凿应源,疏洪入海,人们感念阏伯而建火神祠。
       (见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宝丰篇〉)
       而
       南方祭祀的火神是炎帝,炎帝教民用火,化育万物。黄帝娶炎帝之女嫘祖生玄嚣和昌意,其后皆有天下。后来,黄帝和炎帝联盟打败东夷蚩尤而入主中原,中华民族因称:炎黄子孙。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陵,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炎帝庙,在湖南省衡山赤帝峰,被后世尊称为:南岳圣帝。

      《华阳国志.蜀志》开篇:“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
      《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宣山……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炎)帝女之桑。”
      【按】
       炎帝即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称祝融氏。虽然名称不同,实则一人。四川地方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
       民国《邛崃县志.庙祀篇》177-178p:“南岳庙为明隆庆庚午年(1570)乡官刘云衢建。寺内有石,形如卵圆,文如云篆,大满怀抱,名落星石……刘云衢乃刘源之子,刘道贞是其孙。”
       清康熙《邛州志.忠烈》150p:“刘道贞,邛州举人。其族世袭黎州指挥……妻王氏、子暌度并家属百余人。”
      【释者】刘暌度妻,即明代邛州才女—眉山籍冯氏。
       此后不须夸广汉,临邛太守亦房公: 房琯任广汉刺使时开凿一个湖泊名:房湖。宋代成为《汉州八景》之一。宋魏了翁 应宇文汉州(即曾任邛州知州的宇文绍奕)邀请作《和宇文汉州乞〈房湖楼记〉》诗。
       房琯:(697~763)今河南洛阳人。年少好学,选为弘文生,历校书郎、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安史之乱李亨即位于甘粛灵武时,房琯奉唐玄宗之命前往灵武册立李亨为帝,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官衔),被委以平叛重任,但房琯不通兵事,大败而回,罢为太子少师。后任汉州刺史时开凿:房公湖。宋宇文绍奕知汉州时建:房湖搂。成为“汉州八景”之一。
      (详见宋.魏了翁《和宇文汉州乞〈房湖楼记〉》考释)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亥五日大公亭观竞渡》清.戚延裔
       考释:凡丁
       丹榴绚彩映涟漪,雅集闲亭襟共披。鼓震龙舟翻锦浪,香分蒲节泛琼卮。
       环池屏望人如堵,结伴私窥女隔篱。千载一朝诚异觏,官民皆乐太平时。

       关于诗作者
       康熙《邛州志》195p将此首《乙亥五日大公亭观竞渡》诗作者记为“前人”。而同《志》196p收录的《乙亥五日观大公亭观竟渡步韵》作者,为康熙五年丙午科举人王俅士。
       分析
      《乙亥五日观大公亭观竟渡》诗,作者应是时任邛州知州的戚延裔,否则举人王俅士没必要步韵无名之辈的诗!
       戚延裔:字贲伯,山东黄县人,附监生(经考试附国子监生员),历任浙江杭州严州县、建德县和广东雷州海康县知县。康熙三十年(1691)初任邛州知州时,重建鹤山书院;康熙三十二年重修明嘉靖年间始建的小南门“聚奎楼”;康熙三十三年(1695)疏浚瓮亭前“唐之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还将明初修建的“瓮亭”更名为:大公亭;康熙三十四年(1696)新修《邛州志》;康熙三十五年(1697)重修文昌宫。
       关于“瓮亭”及水池
       瓮亭:原为西汉“卓王孙宅”处。唐代将“卓王孙宅”开辟为“邛州水亭”景区,建楼台亭榭供人饯别与游乐;明成化十七年(1481)县官姚垲(言旁)规划临邛城时,引文脉堰之水穿上池(邛州水亭)、中池(后称“杨伸花园池”)、下池(文庙前的泮池),再经小南门“聚奎楼”下水门出城合南河,史称“一脉灌三池”。为古人的城市风水规划设计理念。
       明.弘治五年(1492),知州董杰为提振临邛文风,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前。

       按
       唐代诗人唐逑《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其中
       水亭:为池塘旁的楼阁,名叫“庾楼”。
       寒塘:指邛州水池。
       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在邛州水亭处掘得卓氏钱瓮,因而将水亭更名为:瓮亭。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4p:“瓮亭,州治西。明时池中掘得二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康熙三十三年,知州戚延裔重修,浚池种荷,池畔植桃柳,更名曰:大公亭;乾隆四十五年,署知州觉罗续林更名:观雨亭。”
       清嘉庆《邛州志.杂誌志》907p:“邛州西百步有池塘,长三十八丈,宽十八丈,约八亩余。中通石路,有小桥。中建一亭,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
       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上桥名接仙桥,在州判公厕左侧;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下桥名天星桥,在南街往演武校场路中。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同《志》1088~1089p乾隆.王采珍 《邛州捐修城垣记》:“郡城计九里一分,城开五门,城内身土筑,外石墙。水洞五,其一通学宮泮池,名文脉堰……登楼四眺,极目干里,垒嶂层峦,起伏明昧不一状,文笔倚天,云烟苍霭,远映书台水镜间……城东南(小南门)曰聚奎楼,(匾)曰《文笔擎天》。”
       同《志》922p:“邛城旧有小南门,宣通文风,科甲甚盛。明季献贼据成都,全蜀震动,此门遂关……州绅王明经源屡请州牧常山王公荣命,欲复旧制以通文风……次年孙公世璋、王公一心,两人中试,孙连捷乙丑进士,遂得不塞。自乾隆甲子至嘉庆丙子七十余年,文武中试者五十余人。文峰振起,皆王明经力也。”
       州绅王明经源:邛州绅士王源为贡生。清代的贡生别称“明经”。

       诗题
       乙亥五日大公亭观竞渡: 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州戚延裔主持疏浚“日池”和文脉堰,并修复古瓮亭,在池中种莲,周围种植桃柳。工程结束后的端午日,戚延裔组织龙舟竞赛庆祝活动,邀请文人雅士齐集瓮亭,当戚延裔提议将“古瓮亭”更名为“大公亭”时,大家一致赞成。
       乙亥五日:康熙三十三年为乙亥年;五日,即五月初五端午节。
       大公亭:意为大众亭。
       大公:多义之大众、公共。
       戚延裔《大公亭说》:“是亭,昔以瓮名……今亭池既改旧观,各卉亦以时向荣……政事之暇时一游览,涤尘氛以舒心目,至足乐也。今思太平难遇……愿以此乐公于人,俾都人士咸得歌于斯,笑于斯,醉饱于斯,以润色太平,乃更其名曰:大公亭。亦取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之意云尔,是为说。”
      (见清康熙《邛州志.记》281p)
       竞渡:指划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水稻产区,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当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跳汩罗江殉国后,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同时祈求水旱从人,五谷丰登。(见闻一多《端午考》)

      
       丹榴绚彩映涟漪,雅集闲亭襟共披。鼓震龙舟翻锦浪,香分蒲节泛琼卮。环池并望人如堵,结伴私窥女隔篱。千载一朝诚异觏,官民皆乐太平时: 【大意】康熙三十三年端午时节,邛州水池旁的石榴花开得红红火火,映衬水中。一帮文人雅士齐集在刚修葺的瓮亭内,戚延裔提议将“瓮亭”改名为“大公亭”,大家一致通过。
接着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竞赛的龙舟搅动一池碧水。这时候侍者将用菖蒲节浸泡的酒,分别倒进各人的酒杯中。民家妇女却不敢公开露脸,三三两两地隔着篱栅张望。这次官民同乐活动,真是千载难逢!

       丹榴绚彩:形容石榴花红似火的五月。
       涟漪:细小的波纹。
       雅集闲亭襟共披:文人雅士一致赞成。
       襟共披:大家敞开胸怀,推诚相与。词出宋范仲淹《岁寒堂三题 松风阁》句“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
       香分蒲节泛琼卮: 侍者将菖蒲酒倒进各自酒杯。
       蒲节: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花草四雅。宋代时民间便有酿造菖蒲酒的习俗。
       琼卮:玉石加工的酒杯。
       环池并望人如堵:成语“围者如堵”。
       堵:指墙。
       异觏(音够):难得遇见。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亥五日大公亭观竟渡步韵》清.王俅士
       考释:凡丁
       苔净荷池清且漪,两舟箫鼓侑金卮。香分蒲节通仙酒,红映榴花续命丝。
       逞技楚狂击短楫,炫妆秦女傍疏篱。遥知此日环桥者,白首犹传始事时。

       王俅士:邛崃兴贤街人,康熙丙午科(1666)举人。父 孚显,明末兵凶饥馑,父以病卒。庶母弟俶士年幼不慧,俅士以父贻田产、什物尽让俶士,自营生业,仍代其弟措办差粮四十余年。至老,兄弟和乐无异儿时,兄弟各六十余岁,俶士病,俅士奔走百里采方治病,不畏衰老,俶士几死复生,里人義之。
       (见康熙《邛州志.孝义》151p)

       诗题
       乙亥五日观大公亭观竟渡步韵: 王俅士 按照戚延裔《乙亥五日大公亭观竞渡》原诗所使用的韵字,步步跟随赋诗。
       步韵:又叫次韵。

       诗
       苔净荷池清且漪,两舟箫鼓侑金卮。香分蒲节通仙酒,红映榴花续命丝。逞技楚狂击短楫,炫妆秦女傍疏篱。遥知此日环桥者,白首犹传始事时: 【大意】在两条竞赛的龙舟上发出的鼓声中,众文士在大公亭上互相劝酒作乐。大家喝过分给的菖蒲酒后,脸上泛出的红光与石榴花和系在手臂上的彩色丝线相映衬。而参加龙舟竞赛者系从楚地邀请;助兴的歌女则是秦地的艺人。诗人猜想,这种盛大的场面,所有围观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侑:劝人吃喝。
       金卮:即金樽。
       蒲节通仙酒:
       续命丝:旧俗端午节以彩丝系臂,谓可以避灾延寿,故名。
       逞技楚狂:划龙舟的人来自楚地。
       楚狂:本指陆通,借指从楚地来的人。陆通,字接舆,春秋时楚人也。
       秦女:本指秦穆公之女秦娥、善吹箫。借指来自秦地的歌女。
       疏篱:稀疏的篱笆。大公亭前的池塘四周围着篱笆。
       环桥者:指围观的人。大公亭前的池塘,长三十八丈,宽十八丈,约八亩余。中间有石桥通西街。
       附
       瓮亭及临邛城史话
       释者青少年时家住学道街,现凭记忆并参考清康熙和嘉庆《邛州志》以及民间调查材料归纳整理如下: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将古蜀降为侯国,留下一个邛都国。公元前311年,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长二里(秦制约合700米);宽一里(约合350米)。位置在今西桥以西的喻坎—前古蜀国的官渡旁,意在监视邛都国人活动。汉唐至清初为拱卫成都安全的军镇—邛崃关组中的最后一关。
       邛都国都城在今蒲江县西来地方,史称:古城山。现今土地坡一线以南即邛崃山。古城山名被绘制在清道光时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之云居寺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临邛县时,蓗河北富户卓王孙、程郑等中原人在张若城东秦制五里的移民安置区,很快发展成工商业和居民区,史称:临邛旧县。距汉代建的公孙述城—即汉唐至宋元时期邛州城亦为秦制五里。
       汉武帝时,“卓王孙宅”包括陶铸区和生活区、田产、商铺、码头、文君井、司马长卿宅等,共计“基方十里(秦制)”,约是现今土地坡一线以北至君平大道一线以南一片。
       唐人在“卓王孙宅址”所建亭阁叫:水亭。成为过寻凭吊以及宴饮、送客的公共场所直至宋代。
       晚唐崇州诗人唐逑有《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诗:“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闗蝉已噪,秦树叶应秋。道路连天逺,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此外,历代名人皆有诗吟咏。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讨伐称帝的明玉珍父子时,将位于啤酒厂以北的州城—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并降邛州为邛县,附属嘉州(今乐山),县衙最初在原南街小学处。
       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将现之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建新的临邛城时,在水亭处掘出两个“卓氏钱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明成化十七年(1481),县官姚垲(言旁)将木栅栏的临邛城向东向南扩展,改为椭圆形的土石城墙。民间谓:“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
       明末,位于文君井旁的明代邛州衙门毁于兵燹;清初将邛州衙门迁建至卓王孙宅处。
       康熙三十三年(1695),知州戚延裔将“瓮亭”更名为:大公亭。由于临邛八景中的“翠阁秋阴,其阁久废。”成为《翠阁秋阴》代景点。
       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州觉罗续林将“大公亭”更名为:观雨亭。仍然是《翠阁秋阴》代景点。
       清中后期,《翠屏阁》迁建于金龟山凤朝寺。民国十七年(1929),清翰林院庶吉士曾光爔,为母丁忧期间,因祖墓在凤巢寺旁的石子岗,于是在《翠屏阁》处建《翠屏书院》讲学,二十世纪川中军政要员如:张志和、段班级、张开阳,张代芳、杨家楨、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等为其门生。
       1936年,民国政府将观雨亭和池塘辟建为新公园时,将观雨亭更名为:古瓮亭。当时,为了弄清楚古瓮亭下是否真有“卓氏钱瓮”,张治和将军安排国民党21军145师唐式遵部卒在亭子四周进行试探性发掘,果见有古瓮埋于亭下,于是回土填实。
       1950年,疏浚瓮亭前的池塘,并在池中心堆小岛植树,池内种荷花,将明代称的“日池”更名为:红荷湖。疏浚出的塘泥堆成两座假山。同时筑围墙将书院街、西街、八宝街、三步石街、学道街隔离。又将原先的湖广会馆改建成图书馆;邛州衙署及大堂等改建为文化馆。总称:人民公园。正门设在学道街一面;侧门设在新牌坊;后门设在书院街。
       1956年,将位于城中心十字口的明建邛州鼓楼移至新公园内时,挖除大门内南侧的假山。六十年代中,邛州古楼移出人民公园至现址。
       1953~1965年间,瓮亭 以及红荷湖边设有游廊和三处茶社,邛崃曲艺队在瓮亭的游廊上演出曲艺节目。
       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将瓮亭八个翘角下装饰的龙头锯掉。
       1986年修葺瓮亭,将缺失的龙头配以莲花。同年人民公园更名为:瓮亭公园。
       另外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军西藏,因临邛城位处川藏交通线上,成为援藏军粮补给的后方基地,邛崃各区粮库所征收公粮,皆需集中到由城隍庙改建的中心粮库—城关粮站转运西藏。首先拆除东街、南街的若干座牌坊和东城门,以及城关粮站后门一段城墙。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将余下的城墙、城门拆除,改建成现今之围城路。
       1980年前后,在南街与西街口之交的基建施工中,于原饮食公司“崃山饭店”背后发掘出明代形制的红砂石墓葬数座。说明今西街一线以南,在明初尚在木栅栏圈的“邛县”城外。直至清嘉庆时,鼓楼口仍有“官地一分。”
       以上
       便是在这座明清临邛城中,除了汉代的卓王孙宅、司马长卿宅、文君井、都官衙门、铁屎坝,以及唐建的学宫、玉皇观、天庆观外,再也找不出早于明代的其它建筑遗迹和地名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综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起,其城市规模便定格在基方十二平方里(秦制)以上。其中张若城为1×2里(未计算城郊区);卓王孙宅“基方十里”(即10×10里)。以现代长度单位计算,城市规模约为350×12的平方米,即252万平方米。历史同期上,临邛城市规模少有。所以,邛州作为独立军镇时,与成都郡或成都府平级,而非从属关系!
       城市定义
      《辞源》:“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地理学》:“城市,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且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雨霁大公亭纳凉》前人
       考释:凡丁
       雨霁秋容草树鲜,公亭景色倍嫣然。云开远岫千峰秀,沼碧新荷一叶圆。
       坐近竹栏风习习,行随曲涧水涓涓。闲情对此欢无限,涤尽尘嚣恍欲仙。

       此诗见康熙《邛州志》196p,作者为“前人”。分析是康熙三十四年(1696)戚延矞新修《邛州志》之前的“前人”;康熙三十三年,知州戚延裔主持疏浚“日池”和文脉堰,并修复古瓮亭,工程结束后的当年端午日,戚延裔邀请文人雅士齐集大公亭观看龙舟竞赛。
       前人:在清康熙和嘉庆《邛州志》中,有一些诗词作者标注为“前人”或者“前郡守”,甚至有张冠李戴的情况,仅少数在嘉庆《邛州志》中作过补正。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大约是开初收集的作品缺乏作者信息,比如在酒楼或公共游乐场合的即兴题壁诗,有的并未落下作者姓名。

       题壁诗:在公共场所墙壁上题写的诗。古代每一个文人都想出版作品不太有可能。而酒楼、驿站、寺院等公众场合,为了招引人流扩大知名度,于是特设一面粉墙,专供文人墨客题咏或者留言,“题壁”遂成为传播文人作品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

       诗题
       雨霁大公亭纳凉:根据题意,
此“前人”不是受邀者。而是大公亭对外开放后的游览者。
       雨霁(音剂):雨停后天空出现的蔚蓝色。宋徽宗曾御批汝州窑工专供宋皇室使用的瓷器颜色按照天青色烧制即:“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大公亭:康熙三十三年以前叫:瓮亭。(见戚延裔《乙亥五日大公亭观竞渡》考释)

      
       雨霁秋容草树鲜,公亭景色倍嫣然。云开远岫千峰秀,沼碧新荷一叶圆。坐近竹栏风习习,行随曲涧水涓涓。闲情对此欢无限,涤尽尘嚣恍欲仙: 【大意】一场秋雨过后,刚复建的大公亭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美好靓丽。“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西山千峰秀丽,池中水面漂着圆圆的荷叶。文脉堰引自䢺江下段的西河,从临邛城西北角穿城而来,沿弯曲的溪涧慢慢流动。
       公亭:即对外开放的大公亭。大公亭在邛州治所范围,距离州衙门仅三十步。
       嫣然:形容人或景物美好、娇媚。
       远岫(音秀):远处的峰峦。指邛州城以西群山。宋魏了翁在白鹤山岩题《云吟山》三字刻石,形容西山云烝霞蔚的景色,即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
       沼碧:天然的水池子。
       曲涧: 指文脉堰。西河由山涧之水汇聚,文脉堰水引自西河,再穿城入沟后“一脉灌三池”,之后出小南门汇入南河。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闲情对此欢无限,涤尽尘嚣恍欲仙:原书院街东口的文脉堰上有一道桥民间俗呼为“飞仙桥”,史志载为“接仙桥”。
       清嘉庆《邛州志.杂誌志》907p:“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上桥名接仙桥,在州判公厕左侧;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下桥名天星桥,在南街往演武校场路中。”
       尘嚣: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宴集大公亭》前人
       考释:凡丁
       胜赏集群贤,风光异昔年。亭虚豁心目,水碧霭云烟。
       舞袖翻歌扇,飞觞劝绮筵。长年不复醉,长此乐尧天。

       前人:此诗见康熙《邛州志》188p。根据诗意,此诗作者“前人”,应当是戚延裔 当年邀请的文人雅士中之一员。

      
       胜赏集群贤,风光异昔年。亭虚豁心目,水碧霭云烟。舞袖翻歌扇,飞觞劝绮筵。长年不复醉,长此乐尧天: 【大意】众多德才兼备者,在大公亭上一边观看龙舟竞赛,一边欣赏歌舞表演,还不时有伺者斟酒助兴,真是赏心悦目呀!这种景况,只有太平盛世才会出现。
       胜赏:快意地观赏。
       群贤:众多德才兼备的人。
       豁心目:成语“爽心豁目”意为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飞觞:1、举杯或行觞。2、指传杯行酒令。
       绮筵:华丽丰盛的筵席。
       尧天:谓 尧能法天而行教化。后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将军赵子龙墓步韵》清.王俅士
       考释:凡丁
       公随汉去千余载,石碣长留汉篆文。王室偏安亦定数,吾君有子信殊勋。
       星罗雾岭横身胆,水下岷江报国心。萧瑟秋风还憾否?于今长坂寂无人。

       王俅士:清康熙《邛州志》197p将此诗作者标注为“前人”;清嘉庆《邛州志》1208p又将作者标注为“王俅士”。还将诗题更改为:《拜汉顺平侯子龙赵公墓》
       清康熙《邛州志》134p:“王俅士,国朝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举人。”
       国朝:即本朝清代。

       诗题
       汉将军赵子龙墓步韵:不明白王俅士 步的哪个人哪首诗的韵!
       按
       步韵:按照之前作者的原诗或原词韵脚和顺序,步步跟随进行唱和。
       分析
       康熙二十三至二十七年(1684~1687),邛州知州傅燮诇有《拜汉外将赵子龙》诗,虽然该诗为五言诗,而王俅士的《汉将军赵子龙墓步韵》是七言诗,但是两首诗内容和韵脚相同,似可称为“王俅士革新的步韵”。因可能存在争议,故在嘉庆《邛州志》中将王俅士的《汉将军赵子龙墓步韵》改成《拜汉顺平侯子龙赵公墓》也未可知!
       附
       傅燮诇《拜汉外将赵子龙》诗:
       路左崔巍冢,当年忠胆臣。老台侵赑屃,荒草卧麒麟。
       功业高千古,威名自万春。整衣处虎拜,惭是里中人。
      (详见傅燮诇《拜汉外将赵子龙》考释)
       诗题中的赵子龙
       赵云:(?-229年)字子龙,河北常山真定人。三国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追随刘备近三十年,先后参加博望坡、长坂坡、汉水、箕谷、入川等大战,并且战无不胜。又于关羽、张飞被害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殁后追谥:顺平侯。墓在今大邑县的静惠山,有亭名:平云亭。相传为赵云镇守大邑时筑。(见清嘉庆《邛州志》105p)

      
       公随汉去千余载,石碣长留汉篆文。王室偏安亦定数,吾君有子信殊勋。星罗雾岭横身胆,水下岷江报国心。萧瑟秋风还憾否?于今长坂寂无人: 【大意】赵云卒后到清初已一千四百多年了。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延续汉代国祚四十三年,与赵云“截江夺阿斗”的功劳密不可分!从碑碣的篆文内容说赵云长子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蜀汉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来看,晋常璩《三国志》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的记载与描述是真的。
       而明杨慎《临江仙》词已做了最恰当的概括:“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公随汉去千余载:赵云卒于公元229年,到康熙时已一千四百余年。
       :1、古代贵族五等爵位的第一等。2、敬词,尊称男子。
       古碣:刻有文字的圆形石碑,用以记载事迹或颂扬功德等。
       篆文:汉代碑碣上用秦国的通用文字。其特点字体均匀齐整,在汉文字发展史上,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吾君有子信殊勋: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次子赵广。陈寿《三国志》载,赵云去世后,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蜀汉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
       吾君:吾,指我。君,古代汉语中通常指君主、贵族、尊贵或品德高尚的人。此处指赵云。
       殊勋:特出、卓越的功勋。
       雾岭:静惠山属于雾中山范畴。雾中山为一片山,而非一处山。
       水下岷江:《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按
       发源于大邑县鹤鸣山的斜江河,往东南流入羊安镇汇入邛崃南河,之后经新津河,于彭山江口汇入岷江,下入长江。
       长坂:指三国古战场之一的长坂坡,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当阳市。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军被曹操军击溃,张飞据水断桥喝退曹军,赵云则保护甘夫人和刘禅幸免于难。后来刘备“东吴招亲”时,赵云又“截江夺阿斗”,两次保住了蜀汉的接班人,得以使汉祚延续。
       萧色秋风还憾否?于今长坂寂无人:正是“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词上阕)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清.戚延裔
       考释:凡丁
       地以名贤著,山因理学开。斯文今盛矣,悟道昔隆哉。
       白鹤巢何去,青骢辔缓来。祠前勤虎拜,仰止共徘徊。

       戚延裔:字伯贲,山东黄县人,附监生。历任浙江杭州严州县、建德县和广东雷州海康县知县。康熙三十年(1691)任邛州知州时,重建鹤山书院;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修文庙两庑廊,同时筑墙垣;康熙三十三年(1695),疏浚瓮亭前水池并种莲池中,周植桃柳。还将“瓮亭”培修后更名为:大公亭;康熙三十四年(1696),在新修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的同时,重修云居寺之呼月亭;康熙三十五年(1697)重修文昌宫。
       附监生:经考试附国子监生员。
       上述工程系挪用“日用菜蔬银一万四千四百两,照枉法律,拟绞。后于康熙四十四年,祝兆麒、芮钰、陈尧智、柴豫、戚延裔、吴中和捐修兴安州城垣,完日免罪,复还原职。”
      (分别见康熙《邛州志》274p、279p、281p 及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刑典第七十三卷律令部汇考五十九)
       总体说,戚延裔知邛州政事清和,其诗词彬雅。

       2022年9月16日,有网名为“邛崃经纬”者,诗赞戚延裔:
       读《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有感
       伯贲邛州传政绩,种莲植柳留美名。
       教子有方效了翁,为父应学戚延裔。

       诗题
       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康熙壬申年(1692)春,戚延裔带领两个儿子到鹤林寺了翁祠中拜谒魏了翁像。
       文靖公:魏了翁歿后谥号 文靖
        
1716449769383.jpg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后历知汉州、眉州、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等地。嘉定十五年(1222)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绍定五年(1232)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召入朝任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封:临邛郡开国侯。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卒。在为父丁忧期间,了翁到临邛“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讲明义理之学。”
       绍定五年(1232)某日退朝后,理宗皇帝书 唐.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同时书《鹤山书院》题字赠了翁。
       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和《鹤山长短句》等。
       (关于“了翁祠”详见 明.王来贤《鹤林寺》及 清.戚延裕《登读书台》考释)

      
       地以名贤著,山因理学开。斯文今盛矣,悟道昔隆哉。白鹤巢何去,青骢辔缓来。祠前勤虎拜,仰止共徘徊: 【大意】建于晋代的鹤林寺,之所以其知名度很高,是因蒲江籍的南宋理学家——魏了翁青少年时期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读书成名,之后又在白鹤山麓办《鹤山书院》传授义理之学。戚延裔慕名带着两个孩子,专程来到鹤林寺的“了翁祠”拜謁并仔细观瞻魏了翁像。
       地以名贤著,山因理学开:白鹤山之所以声誉很高,是因为魏了翁 曾经在此山读过书,讲过学。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融合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多言天地万物之名。理学分两大流派: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称:程朱理学。以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为代表的称:心学。
魏了翁推崇的是朱程理学,但强调“心”的作用。
       青骢(音聪):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辔(音配):驾驭牲口的缰绳。
       虎拜:拜谒的美称。周宣王时期,名字叫“虎”的召穆公,因平叛有功,周王赐予土地,召穆公磕头拜谢,称为:虎拜。词出《诗经.大雅》:“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仰止:仰慕、向往。
       共徘徊:戚延裔与两个儿子在了翁祠内来回走动,仔细观望。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寺》清.戚延裔
       考释:凡丁
       古刹清幽一径通,云山四面锁长空。
       公余乘兴频临眺,独坐疏林待晚风。

       戚延裔:(见前考释)

       诗题
       云居寺:嘉庆《邛州志》289p:“云居寺旧名广福寺,始于元时,明洪武乙丑(1385)僧永常重修,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有明进士王廷简记。外有《幽奇梵境》坊一,系嘉靖时杨泰然建。上有呼月亭,系国朝康熙丙子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左有凌溪石桥一座。”

      
       古刹清幽一径通,云山四面锁长空。公余乘兴频临眺,独坐疏林待晚风: 【大意】康熙三十四年(1696),戚延裔拨款重修呼月亭后,于公修日来到云居寺独坐到傍晚,陶醉在“云山四面锁长空”的清幽景致中。
       古刹:即古庙。根据康熙三十一年(1692)邛州学正李华舟《云居寺》诗句:“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分析:云居寺始建年代应不晚于文党(即文翁)任蜀郡太守之时。
       李华舟《云居寺》诗
       森林藏古寺,回壁插青峦。呼月亭虽圮,披襟兴未阑。
       人行翠竹里,鹤息古松端。碣有文翁迹,停杯细细看。
      (详见李华舟《云居寺》考释)
       公余:古代官员的公休日,每旬一天,法定节日在外,如元旦、春节、端午、上元、中元、寒食、冬至等。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