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王孙宅和历史上的邛县
凡丁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太平环宇记》皆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现今的“瓮亭公园”在明初发掘出两个贮满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钱瓮时,推定此处“乃卓氏宅址”,范围到原城关粮站西仓库。
由于先秦时期的临邛城仅是基方二里的军事城堡,从河北赵地流徙至邛崃的卓氏先祖,只能安置到临邛城郊区,故西汉时期“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的地方便不足为奇。
此后这一带逐渐形成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无城墙的城市类型,(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城市”条)类似于新城区,设有驿馆,但政府机构设在秦筑临邛城或西汉所筑的“公孙述城”中;
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邛崃成为“侨县”,政府机构先后设置在今牟礼镇与回龙镇交界的“依政县”,以及崇州三江镇,共达241年;
唐代,卓王孙的住宅处被开辟成为一处景点,称为“唐之水亭”,此“唐之水亭”处,可能是“卓氏宅址”旧有的池塘;
宋代,西汉时曾经“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被认知为“古城”,土地坡一带的山因名“古城山”,故陆游记述亲眼所见人们运送“竹炭”(可能是宋人对“杠炭”外形象竹段的称谓,并非用竹子烧的炭)进城,用于炼铁的情景,而现铁花社区和十方堂一带,正是秦汉以来的冶铁场所之一;
明清时期称历史上的“古城”为“州南旧县”,因为元代以前的邛州城——“公孙述城”位于北面。
而历代史志所记载的“临邛城”或“邛州城”特指以下三座有城墙的:秦筑临邛城、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明代筑临邛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