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觅者 发表于 2018-4-4 09:28
先生此举实非一般人为之,给邛崃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赞!期待阅读先生大作 ...

谢谢鼓励!已记下你的邮箱号。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来自古川工地)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来自古川工地)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来自古川工地)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来自古川工地)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来自古川工地)

可疑“公孙述城”五色土(来自古川工地)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位置64队以北西河边(以上皆唐文栋像机拍摄)

位置:64队以北西河边

位置:64队以北西河边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卓王孙宅和历史上的邛县
                                                                                              凡丁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太平环宇记》皆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现今的“瓮亭公园”在明初发掘出两个贮满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钱瓮时,推定此处“乃卓氏宅址”,范围到原城关粮站西仓库。
       由于先秦时期的临邛城仅是基方二里的军事城堡,从河北赵地流徙至邛崃的卓氏先祖,只能安置到临邛城郊区,故西汉时期“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的地方便不足为奇。
       此后这一带逐渐形成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无城墙的城市类型,(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城市”条)类似于新城区,设有驿馆,但政府机构设在秦筑临邛城或西汉所筑的“公孙述城”中;
       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邛崃成为“侨县”,政府机构先后设置在今牟礼镇与回龙镇交界的“依政县”,以及崇州三江镇,共达241年;
       唐代,卓王孙的住宅处被开辟成为一处景点,称为“唐之水亭”,此“唐之水亭”处,可能是“卓氏宅址”旧有的池塘;
       宋代,西汉时曾经“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被认知为“古城”,土地坡一带的山因名“古城山”,故陆游记述亲眼所见人们运送“竹炭”(可能是宋人对“杠炭”外形象竹段的称谓,并非用竹子烧的炭)进城,用于炼铁的情景,而现铁花社区和十方堂一带,正是秦汉以来的冶铁场所之一;
       明清时期称历史上的“古城”为“州南旧县”,因为元代以前的邛州城——“公孙述城”位于北面。
       而历代史志所记载的“临邛城”或“邛州城”特指以下三座有城墙的:秦筑临邛城、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明代筑临邛城。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卓王孙宅和瓮亭公园
                                                                                              凡丁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太平环宇记》以及明代《一统志》皆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指卓家的田地和其它产业),耕者往往得铜钱。”现之“瓮亭公园”以及原城关粮站西仓库,即西汉时期的卓王孙宅邸。
       由于先秦时期的临邛城为军事城堡,仅有基方二里,故“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的地方,后逐渐形成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城市类型。(见《现代汉语词典》“城市”条注。)在宋代被认知为“古城”,清代则被称为“州南旧县”。
     “卓王孙宅址”在唐代开辟为“唐之水亭”,宋代沿旧称。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讨伐称帝的明玉珍时,将位于啤酒厂以北的“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并降邛州为邛县,附属嘉定(今乐山)州,县衙临时迁往原南街小学处。
       38年后的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将现之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作新的临邛城时,发现原“州南旧县(的唐之水亭)处有卓氏钱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南街口至南岳街口的楼房基建施工中,于原饮食公司“崃山饭店”背后发掘出明代形制的红砂石墓葬数座,说明西街一线以南,在明初时尚在木栅栏圈的新“邛县”城外。故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记载,当时的文君井,从新的“邛县”城中心计算:“在临邛县南二里,即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
       以上便是这座明初始筑的临邛城中,除了“卓王孙宅”、“文君井”、“铁屎坝”和“天庆观”外,再难找出早于明代的其它建筑遗迹、遗名的原因!

       清早期时,“瓮亭”曾两次更名:“一名大公亭,州牧戚延裔所改也。一名观雨亭,州牧觉罗续林所改也。”由于当时临邛八景中的“翠阁秋阴其阁久废,”便将“州左(州衙门之西的)观雨亭”当作“翠阁秋阴”的代景点。(见清嘉庆《邛州志》)
       民国时期,观雨亭更名为古瓮亭,并于1938年辟建为新公园。当时为了弄清楚“瓮亭”处是否真有“卓氏钱瓮”,张治和将军安排驻军—国民党21军145师唐式遵部卒在亭子四周进行试探性发掘,果见有古瓮埋于亭下,于是回土填实。
       临近邛崃解放时,“新公园”凋敝,围墙破败,成为书院街、西街、八宝街、学道街部分居民的“后花园”,同时又是城隍庙等数座寺庙和湖广会馆的出口。
       1950年,瓮亭前的池塘经疏浚,在池中心堆小岛植树,池内遍种荷花,名为红荷湖,湖边建游廊;疏浚出的塘泥在三步石街(城隍庙前街道)口以南和学道街以西背后分别堆假山一座;又在书院街以北、西街、八宝街、学道街背后,以及由城隍庙改建成的城关粮站南面新筑围墙;将部分寺庙改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和活动场所;还在学道街背后新建邛崃最早的一座公共厕所;又砌砖封堵城隍庙出口的“三步石”街口,在人民路街口设大门,在书院街、新牌坊设侧门。
       上述工程完工后称为人民公园。
       1953-1965年间,瓮亭旁的文公(清初平乱的文姓将领)祠、红荷湖边游廊,以及两座假山之间的敞屋下各有一处茶社,皆茶客盈座。红荷湖中荷花红、鲤鱼肥,乌鱼带仔群游。园区内鸟语花香,大门内的麻柳树顶还有老鹰筑窝。
       期间的公园园丁陈德友非常负责任,人呼“老陈”。
       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将“瓮亭”之八个翘角下装饰的龙头锯掉。
       1986年修葺瓮亭,将缺失的龙头配以莲花。同年,人民公园更名为瓮亭公园。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文君井和司马琴台的沧桑
                                                                            撰述:凡丁 引史:唐文栋
        概论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卓文君的娘家——“卓王孙宅”在当时的州城——“公孙述城”南五里。而卓文君当垆卖酒处的西汉古井,唐代称为“旧井”,宋代始称“文君井”。根据形成于明初的《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嘉定州•文君井》记载:当时的“文君井在‘邛县’南二里。”
       因为明永乐九(1376)年,朱元璋率兵临邛,将早于他四年称帝的明玉珍父子灭亡,又将当时的邛州城——西汉所筑“‘公孙述城’夷为平地。”
同时“降县附嘉”,即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嘉定州(今乐山市)。明永乐十四(1414)年,县官门仲昌为了“率民立栅御敌”,把原本位于“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宅址,包括现西街一线以北的地方圈作新的临邛城,即史载的“邛县”。
       由于司马迁将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追求卓文君,继又“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动人故事详细载入《史记》中,临邛县的知名度因此大增。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邛崍人饱受战乱之苦,顾不及宣传这张历史名片。隋代安定不久,又逢朝代更替。
       经过唐代贞观之治后,李唐王朝进入盛世,于是唐代邛崃人方有闲情逸致将“卓王孙宅”开辟为“水亭”,即今之“瓮亭公园”;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之处复辟为酒肆;并在“司马长卿宅”修建琴台,吸引来历代许多骚人墨客凭吊瞻仰。
       分阶段叙述于下:
      
唐代时期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经“当垆涤器”处,因有一口西汉时期的古井,唐代称为“旧井”。此井根据《大清一统志》(疆土志•古迹)考注:“甃(瓮)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
       唐人按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凤求凰”故事,在“旧井”处设酒肆,在“旧井”之北建琴台,供人过寻凭吊。
       关于琴台,据清嘉庆王培荀所著《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载:“人皆知道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现称蓬安)人,后迁居成都,又居临邛,(故)三处皆有琴台。”而邛崍的琴台处即“司马长卿宅”,故唐人在临邛筑琴台。
       此说见《大清一统志•古迹》和嘉庆《邛州志•古迹》考证:“琴台在(当时的)州治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于此。”
       唐人在旧井处设酒肆,在旧井之北的“司马长卿宅”建琴台,供人过寻凭吊,有如下中、晚唐诗人诗证:
       释无可(贾岛从弟)《送李少府之临邛》诗句:“旧井王孙宅,过寻独有期。”
       李商隐(813---858)《赠蜀客》诗句:“君到临邛问酒垆,旧时曾有长卿无?”
       杜甫《琴台》诗句:“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而唐人所建之琴台,位置大约今之邛崃市粮食局,筑琴台取土后所留下的大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彻底填平后,修建为当时邛崍被服厂的宿舍楼。
       琴台处的园林范围:今东街上段以南,文君街以北,南街上段以东,抚琴街以西。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曾发掘出古代园林中的“小桥流水”遗迹。
       当时称为“旧井”一带的酒肆和园林大约范围:今文君街上段以南,建设路上段以北,南街中段以东,幸福路以西。
     “旧井”和琴台之间有一条巷子,此巷唐代名文君巷;宋代名里仁街:今名文君街。此说见陆游《文君井》诗注:“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五代时期
       由于史称:“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未见邛崍人对琴台和“旧井”修葺的记载,但“旧井”处改称为“文君酒肆”,有僧 齐己(五代诗人)《送人入蜀》诗为证:
       何必闲吟蜀道难,知君心出嶮巇间。寻常秋泛江陵去,容易春浮锦水还。
       两面碧悬神女峡,几重青出丈人山。文君酒肆逢初雪,满贯新沽洗旅颜。
      
北宋时期
       曾经供人过寻凭吊的唐人所建“琴台”处,被官府改建成白鹤馆,性质约为明代所称的“官厅”,当今的政府招待所。因馆内广种松树,有白鹤栖居,故名白鹤馆。此说有南宋陆游诗《白鹤馆夜坐》为证:“竹当风雨夜,松声波涛翻。我坐白鹤馆,灯看无晤言。”
       北宋《方舆胜览》载:白鹤馆中,有文与可(即文同,邛州通判、北宋画家)所作怪木竹石真迹,号墨林。”
“旧井”处仍称为“文君酒肆”。
       南宋时期
       白鹤馆被撤销,“琴台”仍然供人过往凭吊。“旧井”称为“文君井”;唐之“里仁街”更名为“文君巷”,仍设“酒肆”; “琴台”称为“司马琴台”。
       此说有淳熙四(1177)年陆游所作《文君井》诗为证:“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诗注:“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元代时朝
       元代皇帝重商、重武、轻汉文化,在临邛初设安抚司,继设“惠民监”,管理矿冶、铸钱、盐产,鼓励“茶马互市”,建马场放牧军马,未见有对文君井及琴台修葺记载。
      
明代时期
       据成书于成化十七(1481)年以前的《大明一统志》(嘉定州•文君井)记载:当时的“文君井在邛县南二里,即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
       因为成化十七年,县官姚垲(言旁)方才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将现今东西街一线以南,以及东街以北地区筑进土城墙内。
       故原先的“白鹤馆在明洪武中改为驿站。”此时的“白鹤驿中有文君井。”而此时的“文君井在‘邛县’南二里”的地方。(以上皆见清康熙、嘉庆《邛州志》引旧志)
       所以1983版《邛崃县文物志》(文君井篇)记载:“明代文君井园林所属的范围甚广。”应是明成化十七年以前的“白鹤驿”范围甚广。
       关于白鹤驿站的建制和作用,引用明代临邛严正先刻于成化五(1469)年的《迎祥寺碑记》作参考:“明制,可于个别州县设置驿站。驿站备人夫、马骡、车船并指办禀给口粮,供给递文书人员和过境官员使用、驿站有驿舍,供给过境官员住宿。白鹤驿丞曾镐”
       明成化十七年,琴台和文君井被圈进新筑的土城中。
       明成化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直属中央布政司)后,白鹤驿随即改建为土司分守台。
       清代时期
       邛崃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后,仅“孑遗数十人家。”清康熙时,知州郑燮诇《邛署偶成》诗记:“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司马琴台藏蔓草,文君酒井覆苔花。”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文君井处的园林逐渐被挤占,周围建成街道、民居或寺庙、菜园。到清康熙中后期时,“文君巷,(已在)南正街左,横通文君井至新贤街。”(见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街巷条目)
       清乾隆二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将司马琴台和文君井进行修缮,增建“迎风阁”和“文君妆楼”,并聚集艺人演出杂剧,盛极一时,此后园林又渐荒芜。
       清嘉庆时,将明代的土司分守台建制改为议事厅(习称议事场),由于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又已荒芜,于是将议事厅迁建于东街北面原商业局位置(棉花街东边)。此说见清嘉庆《邛州志》载:“白鹤驿在州南文君井侧,今(将由‘白鹤驿’改制的‘议事厅’)移置州署左。”
       清同治末期至光绪二十六(1900年)年,“琴台”处已建成街道、民居而消失;“文君井”处剩余园林被“汛防军”占作军营,使古井成为枯井。
       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知州陈嵩良主持维修,疏淘古井,培植园林。有《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予(余)牧是邦之明年,民和岁丰,乃议修复故址。而其地向属汛防处,今千总张君履和闻予(余)有是举,慨然以此相让。因庇(备)材鸠工,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种以芙蕖,横石桥于其上,以通往来。由井而左,构船厅三楹,缭以曲榭……环匝栏楯。”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
       民国二(1912)年,县知事戴赓唐又于井南十余步起妆楼……”
       民国癸丑(1913)年夏,县人对文君井园林加以维修扩建,于“里仁街”修建大门两道。左起第一道大门上匾曰“文君井”,为县人曾光燨手笔。第二道门榜曰“公园”。
       琴台西南两面为假山,并于南面山顶盖茅亭一座。假山之南修筑休憩之所三间。同时又将娘娘庙全部地址扩进,培育草坪。凡假山隙地皆植君平竹,摇曳生姿,倍添幽趣。琴台上悬有长宁梁正麟撰写楹联:“草色怨王孙,犊鼻褌前一樽酒。琴心感之子,龙门传里两才人。”(以上见民国《邛崃县志》)
       民国二十(1931)年,川康边防军旅长余如海驻防邛崃,主持扩建维修,定名:文君公园。但是“到解放前,又沦为荒园。”(以上见1987版《邛崃县志》)
       新中国时期
       1954年夏,著名考古学家张圣奘来邛,由县文化馆长魏郎先生陪同考察文君井,当时,文君井已经封闭多年,成为县委机关后院,但古迹尚存,绿树浓荫,修篁簇簇,古井犹存,琴台尚在,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见《邛崃文史资料十四辑》魏朗箸《略谈开发邛崃旅游的人文资源》
       1956年12月,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案,要求政府拨专款加以维修,并拟新辟文物陈列室,增设书场、茶园。计划从1957年动工,1959年竣工。
       1957年国庆节,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应邛崍县文化馆之请,为文君井题词:“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跋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实系千秋佳话,故井犹存,令人向往。”(见1993版《邛崃县志》)
       1959年,郭沫若题词刻在琴台对面诗碑上,园林整修完毕正式开放,称为文君井,并于园内设茶肆,取文君井水烹茶,邛崃曲艺队又于园中演出,场场爆满。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公园停止开放,邛崍县广播站迁入园区,公园又渐荒芜。
       1979年2月,县委迁出广播站,并成立“文君井维修领导小组”,由县文教局负责,以文献做蓝本,拟定规划方案。共拨专款34.58万元。其中省文化厅拨款28.50万元, 县财政拨款6.08万元。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文君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第一期工程开工。
       1982年,实施第二期工程,迁走居民三户。
       1983年,第三期工程竣工。
       此番维修,重建漾虚楼,重修回廊假山茅亭,以及东边围墙、曲廊,改建文笔斋,新凿荷花池,新建当垆亭、水香榭、临邛酒家、四角亭、三角亭,以及诗碑院、凌云堂存立馆、保管室、值班室、公共厕所,并在园区种植人面竹。改扩建后的园林面积约6500平方米。
      (以上见1983版《邛崃县文物志》)
       1994年2月,邛崃市委扩建市委招待所,挤占园林展览室、值班室等共约1300平方米,致使园林面积减少到约5200平方米。
       2003-2004年,邛崃市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开发文君井、天台山、平乐镇等地旅游资源项目。邛崃市文体局投入100余万元修葺文君井,还邀请著名书法家何应辉等撰写楹联、匾额和刻石。(见《成都群文》2005.1期邓蔚《竭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菜篮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增添张力》)
       全文完
                                                                                                                                          2018/3/28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铁屎坝
                                                                                                  凡丁
     “铁屎坝”又名铁花村,位于明代所筑临邛城的西南方,1954年至1996年的计划经济时期,铁花村是几大菜蔬农场之一,居民称为“菜农”,由粮食部门按月供应口粮,所生产的蔬菜定价、定点供给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菜蔬店。1995年建立临邛镇第九居民委员会,2002年10月建立铁花社区。
       之所以原名铁屎坝,是因为这一带的土壤夹杂有大量的冶铁残渣,被耕作者称为铁屎,或者铁花。广义的铁屎坝,可连片到十方堂一带。
       可能由于这片土壤含铁屎、铜屎的缘故,区域内所产嫰葫豆、嫩豌豆又白、又大,又粑(火旁)、又绵,非常驰名,特别是十方堂的豌豆炖耙(火旁)后不会脱壳,解放前,有身份的人家会亲自前往求购。
       究其铁花来源,当追述至卓王孙先祖时期:
       卓王孙先祖本为河北赵地人,以冶铁制作农具、兵器为业,成为巨富,秦始皇灭掉赵国后,强行将赵地富户流徙至蜀地。
据《华阳国志》载:“临邛县有石山,中有石矿,形如蒜子,火炼成铁,甚钢,因制铁官。《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遂家临邛,即山铸铁。”

       而“临邛县石山”泛指今称向五个方向绵延的“五绵山”,及以西、以南的广袤山区。
       经过卓氏数代人的创业,至西汉武帝时期,“卓王孙宅处”达到“基方十里”面积,富比王侯,而且敢于自号“王孙”。由于卓氏和另一冶铁大户“程郑”长期“即山铸铁”,从而在邛崃、蒲江境内留下如:铁屎坝、铁炉槽、铁炉沟等诸多遗名、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邛崍的衙门和东街衙门巷

                                                                                                 凡 丁
       东街有一个衙门巷,位于东街北侧下段,门牌号:209-215
       衙门为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而古临邛设置过多种衙门,如:县衙门、州衙门、临邛郡衙门、巡检司衙门、安抚司衙门,明代镇西山有千户所衙门,清代学道街设过学正衙门,嘉庆时邛州属上川南道,在成都设置道台衙门。
       邛崃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某些朝代曾经设置过一个以上的衙门。
     “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前311年)设置的临邛县,地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分界线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历史上的邛崍战争很多,和平时期设制的政府机构也多,并时设时废,如:
       北周时置邛州,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因州官要管县官,级别不同,衙署地址亦不同。(道理下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辖严道、名山、芦山、依政、临邛、临溪(今蒲江西崃)、蒲江、沈黎(今属汉源)、汉源、火井共十县。设临邛郡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在油榨场(古称清和场)设火井县衙门;
       唐武德2年(619年),又复置邛州,下辖临邛、依政、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大邑7县。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在今高何镇设长松县衙门(属建昌道管辖);
       贞观元年(627年)因邛州归属剑南道管辖,只设临邛县衙门。
       五代时仍置邛州,辖临邛、依政、安仁、蒲江、临溪、大邑、火井共七县。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
       宋乾德三年(965年),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设邛州临邛郡衙门和临邛县衙门;
       元初改邛州临邛郡为邛州,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
       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安抚司,兼管州政,设安抚司衙门和临邛县衙门。不久又废安抚司,邛崍
归嘉定府路管辖,只设临邛县衙门;
      (以上衙门旧址,除开隋代设置的“火井县衙”和唐代设置的“长松县衙
”以及明代镇西山千户所衙门而外,由于明初朱元璋已将距今约两千年的“公孙述城夷为平地”,故无处可考。)
       明.洪武九(1376)年,邛州降为邛县,归嘉定州管辖,只设邛县衙门,县衙在原南街小学;
       明成化十九(1483)年,因新临邛县城扩修完毕,复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中央布政司,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邛州辖邛崍、大邑、蒲江三县,州衙门迁到原先的县府街,县衙门有可能在兴贤街;
       清代仍称邛州直隶州,设邛州直隶州衙门和邛崍县衙门。州衙在原邛崍县政府处,县衙在东街。故清嘉庆《邛州志》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衙)左(边的)’观雨亭(瓮亭)以补之。”;
       清代还有学政衙门,位置约在今瓮亭公园内。
       清代还在火井、高何、夹关设置过巡检司分司衙门,皆有迹可寻。
       中华民国初仍称邛州,直隶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邛州为邛崃县,归上川南道。县衙门迁往州衙门处,原县衙门废,由张继成改作“继成旅馆”经营至1956年“公私合营”初时,此后改作民居,现居住29户以上人家。过去民间称为“总爷衙门”,后来叫衙门巷。
       此衙门占地宽约12米,进深约90米,门庭脊高约5米,西房放刑具、绳索、死刑标志;东边为敞房。门庭后空坝约400平米,接连四进厅堂,脊高分别递增,最低在6米以上。
       按:旧时县官主管司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日敬请关注:《文脉堰的来龙去脉》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4-2 07:26
对一个《说明》的说明
            ...

        我曾经高兴地对某人说,一个某公司退休干部在刻意收藏连载有〈临邛古城的变迁〉一文之《邛崃经纬》期刊,得到“鼓励”如下:“你现在不是更见腰子上都是劲啰?”
       2018年3月24日,我按唐文栋所说,将《民间调查邛崍地名历史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邛崃部分)以及《邛崍地名录》的校改及说明底稿,发到成都市政府某机关的一个QQ邮箱,供他们研究邛崃历史之用。(详见《对一个说明的说明》)
       2018年4月3,人民网转发了四川省政府网消息:近日,四川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要)助推邛崃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想:其实我和调查过邛崃历史的唐文栋、陈善兵、大石老师等,都早就参与进“助推邛崃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动了。
       于是我又一次“腰子上都是劲”。
       但,其实是我生性犟,想做的事情,任何闲言碎语和挖苦,都不影响我的行为,任它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文脉堰的来龙去脉

                                                                                                 凡 丁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宏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明.洪武九(1376)年,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明临邛城市的营造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率民(以竹木)立栅御敌”开始,到明.成化十七(1481)年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转眼到了明弘治(1488--1505)年间,此时新任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正西街(新牌坊以西)的文脉桥头,期望临邛文脉绵长。
       其实灌入以上三池的文脉堰之水,仅是文脉堰的支流,而全文脉堰的重要作用一是护城河水源;二是确保农业生产水旱从人。因而旧时的文脉堰,灌区除城区、城周以外还有前进、宝林、固驿的部分地方,邛崃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至今,仍有二千余亩农田受益于文脉堰。
       同时文脉堰的水资源利用还有谷物的加工,诸如朱水碾、冉水碾、杨水碾、张水碾等碾磨房,过去随处可见。
       现今文脉堰的取水口,在64队以北的林凤庵庙和赛凤庵庙之间的西河段,然而此处取水口是清初才有的,因为明末清初东河改道之后才形成西河。而清以前文脉堰的取水口,在地名“五墩子”(又名黑虎滩、王沱)处的原东河上。
       文脉堰的起源应与都江堰工程同时期,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故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1年派张仪、张若在原巴蜀地区筑:成都、临邛、郫县、江州(现重庆)四座城池,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大兴水利,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为了“通正水道,疏浚今成都的府河、南河、岷江水系的邛崃白沫江、火井江、崇庆文井江……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
       此后蜀地农业空前发展,有了充足的战备粮后,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一举灭掉楚国,又在公元前221年最后灭掉齐国统一了天下。
       基于以上史实,作为秦国在巴蜀的四大战略基地之一的古临邛,为了发展农业,由李冰在邛崍兴修的水利,便成为都江堰系列工程之一,此应为文脉堰的前身,只是取水口在东河。而当时张若所筑临邛城的护城河—现叫着回龙潭的河,应是人工开掘从茶园乡引来的䢺坝河水。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日敬请关注:《他的言论有损邛崃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18-4-1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言论有损邛崃形象
                                                                                              凡丁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第36集)2017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后,为了宣传邛崍历史文化,2017年12月4日在“邛崃论坛麻辣社区”网络播出。
       笔者认为:篇中那位代表邛崃市政府参与制作该《篇》的副研究员有误导观众的不恰当言论和一些欠妥做法,并与邛崃火井的地名文化历史不相符合,故于2017/12/8至2017/12/14日期间,在邛崃论坛麻辣社区中的该《篇》后作多条评论,今整理如下:
       长知识了!
       第一次听说诸葛亮发明了用竹筒引天然气熬盐;
       第一次听到:“正确点说,是司马相如选择了汉武帝”而建功立业的“正确”说法;
       第一次听说:“南方丝绸之路‘邛崃段’是成都西出第一重镇”。

       宣传邛崃咋没得邛酒啊?

       又看了一遍,不知所云:“从考古学角度……‘临邛古道’是,整个西出成都第一重镇。”表达的是啥子意思啊?

       请问“故火井处”的石碑,好久从油榨天罡祠前弄到民国时才建的火井乡去了?

       天然气的输送采用民间传说(注1)“诸葛亮发明之‘竹筒说’”取代考古学上的“陶管说”,算不算学术造假啊?不知卧龙先生是高兴还是无奈?

       独树一帜、现场造假的“竹筒说”,不仅仅是科技笑话,而且会误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

       此外,《篇》中说:邛崃只有“汉族和羌族两个民族。”但据我参与校注的《邛崃地名录》统计:“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分散居住在本市范围,其中人数较多的依次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等。”

       那位副研究员不知咋个把“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分散居住在本市范围,其中人数较多的依次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等。”研究成只有“汉族和羌族两个民族”的?
       如果居住本地的其他兄弟民族观众看到会怎么想?!

       把“天下第一口火井”具体到“今火井镇”(注2)没有依据,所引用典籍为“移花接木”手法!
     《篇》中的副研究员不应该不知道“古火井县”在今油榨场(注3),过去天罡祠前的十多个古碑分别有记载,祠前的“黄盐溪”上游一里许即“炕盐坝”,坝边即古火井人用陶管接引天然气熬盐的遗迹,此遗迹考古界早有定论为汉代。

       而《篇》中的副研究员为了突出自己,在中国方志影像中出笼了臆想的诸葛亮发明的“竹管说”,不仅抹黑了诸葛亮,还误导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

      《2017版邛崍市地名录》显示:1913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在今火井设分知事公署。1934年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火井镇。1940年秋,火井区改为高家乡,是年冬改为火井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85年8月撤销火井乡,建置火井镇。
       当然,如果原油榨乡合并到民国时方建的火井乡的话,“古火井处”的石碑放到这片区域任何一点都适合。不幸的是,曾有“古火井县衙”的“油榨乡”合到“南宝山镇”去了,然而不知该副研究员当时是如何向市、县委领导出谋献策的?

       又比如由于历史上严君平的名气之大,彭县和邛崃争着取“君平乡”名,故分“南君平”和“北君平”,如今时过境迁,彭县和邛崃都同时不要“君平乡”了!
       我想彭县人不要“君平乡”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严君平只不过在两千年以前到过彭县一游而已。但是邛崃是严君平故里,君平乡在邛崃的地名上消失就说不过去了!

       连同“古火井处”的石碑搬家、“竹筒说”……类似的错误,难道不值得土生土长的邛崍人深思吗?

       邛崍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便有酿酒的场景,卓文君卖“邛酒”也两千年了,如今的邛酒企业家们还在续写辉煌。然而《篇》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是忽略还是其它原因?

       反观《篇》中的〈当代记〉,当提到举世闻名的农村改革排头兵——“邛崃前进凤凰联合企业”时,如蜻蜓点水;当有该副研究员题写的“美丽新村黑虎村”石刻时,则不惜浓墨重彩,耗时七、八分钟。如果对黑虎村部分压缩一点时间,不就可以给“邛酒”留一点宣传空间了吗?!

       我看过央视已播放的所有中国影像方志,莫不惊讶其他县(包括相邻的崇州市)在古镇、古街、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保持的中国传统特色。
       而邛崍城虽然有2300余年历史,2017版的邛崃地名录还被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但是能拿得出手的就只看到二十多年前复建的一个北门城楼,和吸不完一支纸烟就溜达一遍的文君井,以及一些“现代造”景点,不能不让人深思:《篇》中那位负责文管工作的副研究员该负什么责任?

       相邻的崇州不仅将崇州境内的文井江(注4)视为母亲河,还自豪地说:文井江的水运从岷江上游贯通中原并海上丝绸之路。

       而邛崃人对南河的水运是水上丝绸之路,并且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则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发明和天方夜谈;还有邛崃多处的丝绸之路遗迹未得到保护、和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知其中有何奥妙?

       邛崍人研究邛崍历史本来是好现象,但是邛崃政协出版的《邛崍历代文选文史资料第二十二集》就有“权威专家”进行点评:“《大明一统志》舛误甚多,史志学者早已论及,旧志不察,往往收入,谬矣。”(见265P)

       如果说《大明一统志》真的“舛误甚多”,又何必从中摘编出有关邛崃历史内容的章节呢?况且《大明一统志》中的部分条目引载的也是前朝史料。更让读者搞不明白:其编纂目的是供后人研究呢?还是让某个“权威”人士妄自尊大地批明史?

       自己搞不懂的就供大家研究吧,何必那么牛地狂妄批明史?
       如此霸道,长此以往,临邛文脉不断才怪!

       关于《篇》中的副研究员说:“正确点说,司马相如选择了汉武帝”的说法并不正确!
     《史记》载:司马相如做梁孝王门客不久后梁孝王便死了,此时相如“家徒四壁”,只好投奔临邛县令王吉,期间演绎出“凤求凰”和“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经典故事。
      恰在此时,汉武帝读到相如《子虚赋》,赏识相如才华,“狗监”杨得意趁机介绍成都老乡司马相如住处,相如方才奉诏进京,哪里说得上“正确点说,是司马相如选择了汉武帝”呀?

       还有:“从考古学角度……临邛古道是,整个西出成都第一重镇。”与前段时间网友热烈讨论过的《夹关茶马古道碑》记如出一辙!
       该《记》载:“茶马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在唐代时期川、滇、藏等地兴盛的茶马互市的遗存道路,全长两千多公里,‘临邛道’茶马古道是西南出四川盆地第一站,古称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道……”
       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和观点问题,还有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如果仅仅是骚人墨客闲情逸致的涂鸦到也罢了,可偏偏他是代表政府立的碑和做的影像宣传!
       不得不指出:那样的语言功底,大概只有他自己才读得通!

       以上《篇》中的标新立异言论,如果只是代表个人观点的的话,观(读)者无话可说。但该副研究员是以权威专家的身份,煞有介事地代表邛崃政府作的影像宣传,故啰嗦了几段,希望该副研究员今后代表政府出头露脸时,其言论、题记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要信口开河闹笑话。
       好了,如果没有不同观点的回复,今后将不再在此《篇》留评,虽然还有一些此君“别的见教”,但因不涉及《中国方志(邛崍篇)》而不再赘述。
                                                                                                                                             2017/12/15
       注1、此说见“邛崍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纂于1988年的《邛崃民间故事》第28页〈孔明治火井〉篇,讲述人:高义奎  搜集整理:高义奎、徐学军
       按:中国的陶器发明于8000年前;《华阳国志》卷三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73)又穿临邛、蒲江盐井共二十所,增置盐铁监。”而该影像片中何用竹管代替陶管?何说此井为“天下第一口火井”?
       注2、火井镇:现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隋大业12年(616)建置在今油榨场的火井县治,区域包括今火井等镇乡。
       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同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2年(1913)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23年(1934)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29年(1940)火井区改名为高家乡,同年冬改称为火井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2004年将银杏乡并入。
       注3、油榨场: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汉代即发明天然气煮盐法,隋大业十二年(616年)设火井县,置县史共达659年,唐高宗时袁天罡曾任火井县令。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治并入邛州时,“乡人发现此段白沫江中一石形如油榨,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见《邛崃县志》)
       民国29年建置油榨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58年公社化时为油榨人民公社。1982年撤社建乡,成立油榨乡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油榨乡并入南宝山镇。
       注4、文井江:此处的“文井江”在崇州境内;而邛崍的“文井江”据高义奎先生考证,是某部史册排版时,由于字形相近,误将“火”字当作“文”字,近似于笔误造成。



发表于 2018-4-1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730.JPG

黄泥巴敦敦的河中的黄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朱水碾的演变

                                                                                                凡 丁
       1985年以前,在临邛城东门至小南门之间护城河拐弯处,有一座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朱氏入川高祖修建的水碾坊,称为朱水碾。民国时期与他姓人合资复建,仍称朱水碾。1953合作化以后,朱水碾属于集体财产,也称朱水碾。
       朱水碾所在地1950年以前属南河大通乡;1950年后为县直属渔唱管区;1961年划出与其它地方共建双江公社;1963年双江公社撤销后并入东安公社为九大队,范围包括今人民医院以东、东星大道以西、省汽车56队以北一片,历代从事甘蔗、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
       朱水碾的功用与其它水碾坊一样,皆是为周边农户碾米磨面提供方便服务。可别小瞧了那些架在河沟上满是尘灰的简陋木房,和在圆形青石槽中慢吞吞转动的大青石碾砣,在过去的农村,占有水碾坊资产的人家,一定属于中产阶级以上。
       然而当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打米机出现以后,朱水碾与其它以水为动力碾磨坊的命运一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先后停止了它们数千年原地转动的脚步。
       以上并非是朱水碾值得缅怀的地方,朱水碾的不一般和值得记述的,是其地理位置优势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从1958年起,临邛城城墙开始被拆除,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基本消失,1980年前后在原城墙废墟上修筑了一条围城路,由于朱水碾恰在城墙东南拐弯处(现今五指路口),从朱水碾至大南门一截称为南环路一段,现名长松路。
       临邛城城墙的逐渐消失,也逐渐消灭了城乡界线和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以南环路上段以南为例,最早出现的是邛崃气象站(现迁到青石桥处)、接着邛崃农校、玉溪河管理处宿舍、邛崍制药厂宿舍、邛崃人民医院、邛崍民政局宿舍、邛崍农水局宿舍、啤酒厂宿舍、邛崍工商局、邛崃天然气公司仓库、菜市场,等单位或部门及宿舍先后落户此处,各式建筑逐步覆盖了这片1985年笔者入住此地时,夏季夜晚尚蛙声一片的稻田,形成为集广电、报社、公安局、检察院、科研、医疗、小学、幼儿园、银行、通讯、电力、天然气、建筑、餐饮、商住、旅馆、超市等的繁华街区,再难觅当年的农村景象。
       历史上的三座临邛城(秦筑临邛城、西汉筑公孙城、明筑临邛城)规划营造者皆以邛崍城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点考虑城市给排水问题,故临邛城市一直遵循向东向南的规律发展着。
       如今,这个当年位于旧城东南的城边村,却以朱水碾命名了一条朱水碾街道,不仅是邛崍市文君街道办事处以及观音阁社区的所在地,同时,以朱水碾街为中心的区域,已然成为现代临邛城市的中心,还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城乡差别的消失,而且将会继续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出现。当然,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和当前建设中心城市的机遇。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邛州城隍庙

                                                                                                 凡丁
       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池)或壕,合称后指保护城市安全的神,由道教敕封,后世建庙供奉,称为城隍庙。
       邛州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根据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所载:“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在今城隍庙右侧,高垠直上,路口土城是也”的记载,以及清.嘉庆《州城图》所示:学道街尽头以西隔几座庙宇才是城隍庙,推测始建时位置在原地名“善恶坝”(讹传为:常绿坝)的地方,而“善恶坝”地名应是沿用城隍殿的一块“善恶昭彰”匾。
       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州黄复生重建城隍庙时,迁建于考棚(后改建为邛崃一中)西边。乾隆二十六(1761)年,知州段以信增修殿宇,光绪七(1881)年,十王殿遭受火劫,后在原址重修。(见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和《重修城隍庙碑纪》)
       重修后的城隍庙由前殿、正殿、后殿、两侧回廊及中间走廊组成,形如田字。其中后殿供奉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正殿是阎王殿,前殿和两侧回廊是阴曹地府中的十殿,正殿后回廊陈列碑刻和以川剧:目莲救母、劈山救母、活捉王魁、刘石氏打杈、清风亭、李慧娘、郗氏醋等剧情为原型的泥塑人物,造型逼真生动,旨在奉劝世人行孝积德。
       庙南戏台名“电章台”,型似川剧《清风亭》中〈雷打章继保〉的清风亭。1950年前在“电章台”西设过米市。
       城隍庙东边有将军庙,西边有奶奶庙,背后有土地庙和秦三庙,另外有可供休憩的煖阁数间。
       城隍庙周边有湖广会馆(主要祭祀夏禹王)、三皇阁、白衣庵、鹤山书院、玉皇观等约十座庙宇,形成明清时期临邛城西北角的庙宇群落。
       全国各地城隍庙的城隍并无特定原型,或是民族英雄、甚至是民间见义勇为者。当地人将他们当成守护城市安全之神供奉。
       根据城隍庙东边将军庙(又称武庙)供奉关羽推测:邛崃的城隍神即关羽。因为关羽为蜀中名将,忠勇可嘉,深受四川人民爱戴。
       1950年,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进军西藏,将城隍庙改建成仓库作军粮贮备,称为庙子仓,后称城关粮站西仓库,2016年列为棚户区改造而拆除。

        明日请关注:杨升庵和《邛州志》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杨升庵和《邛州志》

                                                                                                 凡 丁
       杨慎,号升庵,新都人。明弘治戊申年(1488)生,明正德辛未年(1511)二十三岁时中状元。
       杨慎(升庵)是明代一位博学家,在文学、历史、天文、地理、金石、书法、绘画、医学等方面著作极多,所点评的《二十一史说秦汉》弹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词,清代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时被引用入该书。另外曾有《游鹤山诗》及《坦上翁传》刻石于鹤林寺中。
       嘉靖皇帝(1522-1567)非嫡传,杨升庵因参与谏阻其为“藩王”的生父朱祐杬,追封“献皇帝”并为之修造皇陵,被贬谪云南。由于与邛州州官“范钫”是好友,故于贬谪云南末期的1552年,当嘉靖皇帝放松对其监视时,受邀来邛主修明《邛州志》,其间夫人黄娥跟随,在兴贤街购置有居宅,现今兴贤街197号名:升庵巷,应当属于历史名人旧居之处。
       清.康熙《邛州志》卷首凡例曰:“……杨慎于嘉靖三十(1552)年曾受邛州州官范钫之邀”;民国《邛崃县志》序:“据康熙志载,明《邛州志》系新都杨慎纂修”;1993版《邛崃县志》序:“另尚有明代杨慎(又名升庵)所纂《邛州志》惜毁于兵燹,仅有史籍有记”。
       另外,我国从宋代起,即开始编纂地方志。
       宋史载:宇文绍奕修纂:《临邛志》凡二十卷;
       民国16(1926)年,“洪宣禄”修编的《邛崃县志》校订稿,因军阀连年混战未付印,原稿现存四川省图书馆。
       1950年至十年文革浩劫期中,邛崃所有史志档案俱毁无存。1984年,邛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将清康熙《邛州志》和清嘉庆《邛州志》从北京图书馆复制而回。据此分析:当初由宋、明皇帝诏告天下编修的各地方志,应有相同的一套仍旧典藏在今北京图书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有载曰三国杨修后裔。明弘治戊申年(1488)生,明正德辛未年(1511)二十三岁时中状元。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案受廷杖,流放云南永昌卫。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