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历史上的三座临邛城
凡 丁
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6年的秦惠文王时期,为张若所筑,位置在西河河床以西。北城墙基础在地名黄泥巴墩墩处,距西桥头约1500米;南城墙基础在尖山子邛窑遗址至西河中,距西桥头约800米;西城墙基础在一片台地边缘;东城墙基础在西河中心。
秦筑临邛城为方城,长二里,宽一里。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载:“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由于对当地原住民族—邛人构成居高临下的威慑之势,故名临邛城。
但秦制1尺相当于现制23.1cm,即城墙长约700米,宽约350米,仅是一座军事城堡,故史载“基方十里”——约等于秦筑临邛城面积50倍的“卓王孙宅”在当时“城南五里”的居民区。
筑城原因,据《华阳国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公元9—23年)之“天凤”年间(14-19年),“导江卒正公孙述”新筑临邛城,并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公元36)年止。此即《大明一统志》中:“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的记载。
“公孙述城”位置约以“君平广场”为中心,包括唐代龙兴寺(遗址)在内,北至汽车64队,南至啤酒厂一带。
元朝末年,红巾军的统军元帅“明玉珍”入川,占据成都、邛崍,并于1361年成立夏政权,自号“陇蜀王”即位称帝,改元“天统”,统治四川以及陇西南(包括陕西西南部及青海、甘肃南部)地区,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至1376年,共长达16年。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元年。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亲率大军讨伐明昇,被明将汤和灭亡在公孙述城,之后,朱元璋下令将出过三个皇帝的邛州城——“公孙述城夷为平地”,还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嘉定州(今乐山市)。
“公孙述城”被夷为平地并降为邛县后,成为“临邛废县”。故《大明一统志》又记:“临邛废县在邛县,汉置,属蜀郡,隋属雅州,唐、宋为邛州治,元省入州。”
《大明一统志》还记:“卓王孙宅在‘邛县’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
这是因为“公孙述城”被夷为平地后的明初四十年(1376-1416)中,“邛县”没有城廓,《大明一统志》只能根据原先“公孙述城”的方位来记载,本来是再清楚准确不过了,但有的史志学者未详考,认为:“明清临邛城”就是“秦筑临邛城”和“西汉公孙述城”,不仅让自己在研究邛崍城市的变迁上走进死胡同,还认为:“《一统志》舛误甚多,史志学者早已论及,旧志不察,往往收入,谬矣。”(见《邛崍历代文选文史资料第二十二集》265P)其实是该学者谬矣!
从明洪武九年(1376)至永乐十四年(1416)的40年中,“邛县”大堂设在今南街。这一带以“文君井”为中心,在汉代即形成为工商业区,因人口集中,从事工商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在宋代便认知为“古城”,但无城墙。
正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条的注解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因限于财力,暂将原本位于原“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居宅——即现之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作新的临邛城。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方才大规模向南和向东扩张,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明清临邛城市格局。
明成化十九年(1483),即新筑临邛城完工两年后,“邛县”复升为“邛州直隶州”,隶属中央布政司。
以上不同时期的三座临邛城,曾为县、郡、州、市治所,明代所筑临邛城在民国时称为:城守镇,后改城厢镇。建国后称为城关镇、临邛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