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3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44.JPG 以上为尖山子及其局部古道(由陈善兵拍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两张彩照为“陈大地”至葫芦湾道路(由陈善兵拍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历史上的三座临邛城

                                                                                                 凡 丁
       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6年的秦惠文王时期,为张若所筑,位置在西河河床以西。北城墙基础在地名黄泥巴墩墩处,距西桥头约1500米;南城墙基础在尖山子邛窑遗址至西河中,距西桥头约800米;西城墙基础在一片台地边缘;东城墙基础在西河中心。
       秦筑临邛城为方城,长二里,宽一里。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载:“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由于对当地原住民族—邛人构成居高临下的威慑之势,故名临邛城。
       但秦制1尺相当于现制23.1cm,即城墙长约700米,宽约350米,仅是一座军事城堡,故史载“基方十里”——约等于秦筑临邛城面积50倍的“卓王孙宅”在当时“城南五里”的居民区。
       筑城原因,据《华阳国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公元9—23年)之“天凤”年间(14-19年),“导江卒正公孙述”新筑临邛城,并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公元36)年止。此即《大明一统志》中:“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的记载。
     “公孙述城”位置约以“君平广场”为中心,包括唐代龙兴寺(遗址)在内,北至汽车64队,南至啤酒厂一带。
       元朝末年,红巾军的统军元帅“明玉珍”入川,占据成都、邛崍,并于1361年成立夏政权,自号“陇蜀王”即位称帝,改元“天统”,统治四川以及陇西南(包括陕西西南部及青海、甘肃南部)地区,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至1376年,共长达16年。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元年。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亲率大军讨伐明昇,被明将汤和灭亡在公孙述城,之后,朱元璋下令将出过三个皇帝的邛州城——“公孙述城夷为平地”,还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嘉定州(今乐山市)。
     “公孙述城”被夷为平地并降为邛县后,成为“临邛废县”。故《大明一统志》又记:“临邛废县在邛县,汉置,属蜀郡,隋属雅州,唐、宋为邛州治,元省入州。”
      《大明一统志》还记:“卓王孙宅在‘邛县’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
       这是因为“公孙述城”被夷为平地后的明初四十年(1376-1416)中,“邛县”没有城廓,《大明一统志》只能根据原先“公孙述城”的方位来记载,本来是再清楚准确不过了,但有的史志学者未详考,认为:“明清临邛城”就是“秦筑临邛城”和“西汉公孙述城”,不仅让自己在研究邛崍城市的变迁上走进死胡同,还认为:“《一统志》舛误甚多,史志学者早已论及,旧志不察,往往收入,谬矣。”(见《邛崍历代文选文史资料第二十二集》265P)其实是该学者谬矣!
       从明洪武九年(1376)至永乐十四年(1416)的40年中,“邛县”大堂设在今南街。这一带以“文君井”为中心,在汉代即形成为工商业区,因人口集中,从事工商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在宋代便认知为“古城”,但无城墙。
       正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条的注解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因限于财力,暂将原本位于原“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居宅——即现之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作新的临邛城。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方才大规模向南和向东扩张,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明清临邛城市格局。
       明成化十九年(1483),即新
临邛城完工两年后,“邛县”复升为“邛州直隶州”,隶属中央布政司。
       以上不同时期的三座临邛城,曾为县、郡、州、市治所,明代所筑临邛城在民国时称为:城守镇,后改城厢镇。建国后称为城关镇、临邛镇。

发表于 2018-4-21 12:2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丁老师,陈大地是不是在廖家窑呢?

发表于 2018-4-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415.JPG
  按照凡丁老师的文章,边走边问,终于找到“陈大地”这个地方了。就是这家小卖部吧。就在廖家窑的旁边。高德地图导航的话,应该定位“廖家窑”。

发表于 2018-4-2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412_副本.jpg 站得高,看得远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黄泥巴墩墩的来历
                                                                                                  凡 丁
       在西河西边、西桥以北约1500米的西江村和喻坎村交界处,有一道宽阔的黄泥埂子所形成的土坡,由西向东直至西河中心,如悬崖峭壁般直插水中。此道黄泥埂子,一直被当地人称为“黄泥巴墩墩”,并认为是山的余脉。但是又觉得奇怪,比如:为什么这处“墩墩”是黄泥巴,而“墩礅”两边却是灰黑色的沙壤土?“墩墩”与西边的黄泥台地同样是黄土,但“墩墩”上的黄土初垦时为什么异常坚实而干硬?所种同类农作物与两边沙地和西边黄泥台地比较,其长势和产量为什么明显悬殊?又虽然建国以后,此路段经过多次修筑、拓宽并削平,但仍然显得高垠突出?
       以上困扰当地村民的疑问,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2011年前后有挖沙船在此段西河中进行挖沙作业,然而接踵而至地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在河中心断断续续地出现了经人工夯实的黄泥带层,上游抵达“黄泥巴墩墩”切入河心处,下游正对“尖山子”邛窑遗址。再往下是禁采区,挖沙作业因而被迫停止。
       2013年5月正值西河枯水期,笔者经村民指点,发现河中心两三年前挖取沙石后暴露出来呈带状分布的黄泥层,其断续总长数百米,最宽处约三、四十米,深不知底,与河中砂石形成鲜明对照。
       其黄泥质地纯净紧密、粘性极强,明显经过人工夯实,裸露部分经过数年的河水浸泡,有的地方仍像壁立的岩石深插水中未垮塌,特别是“黄泥巴墩墩”处更为显著,连当地人也视为奇观。(见彩照)
       查阅资料,发现这应是当年秦筑临邛城的地方,而“黄泥巴墩墩”则是秦筑临邛城北城墙的地面遗迹。至于秦筑临邛城的南城墙,在河坎之下观察,只见有地下部分,而不见有地面凸起部分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被“尖山子”()处的邛窑,经历代开采作为制陶原料后所致。
       为什么秦筑临邛城的东面城墙在西河中心呢?根据邛崃水利专家王文彬考证:明末清初,东河从“王沱”处决口,故“西河的形成,是因䢺江洪水将右岸尖山子山伸出的一条黄泥粘土夹石埂(按:应是土城墙)冲断,才使得䢺江水流到石灰包入南河。现在,右岸毛堰,左岸王墩子(按:应即黄泥巴墩墩)两岸对称,均有此岩层裸露,才使得䢺江水流到石灰包入南河”(见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文)


       注:此“尖山子”为邛窑遗址之一。与葫芦湾以南元兴村的“尖山子”(古道)异地同名。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4-21 12:20
凡丁老师,陈大地是不是在廖家窑呢?

“陈大地”是一块两亩左右大的土地,当地人如此叫法,就在小卖部南数百米,西邻葫芦湾。小卖部主人即前任村厂,名叫陈守勋。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4-21 14:35
按照凡丁老师的文章,边走边问,终于找到“陈大地”这个地方了。就是这家小卖部吧。就在廖家窑的旁边。 ...

高德地图导航定位“廖家窑”是对的,但不够具体。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的拍摄角度不是最好的,如果在再偏北一点的一座山坡上,既能拍摄南侧“松岩”之绝壁,又能鸟瞰西面“葫芦湾”的全貌。
       不过,当年我正遇到村民将此山头竹木砍伐殆尽,如果我当时有照相器材,又如果我会拍摄,不是我瞎吹,那简直是一副天然的水墨画卷,至今仍然令我难以忘怀!
       现在遍坡树木,如果在此山坡上搭一个观景台的话,既适合画家们写生,更适合游客观赏。
       不过,有条件的话,选择无人机航拍吧,这处风景的确需要有人宣传!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8`MO%4WJ7LEL5F2BZ3W{GUA.jpg “黄泥巴墩墩”彩照(由邛人一个拍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254.JPG “黄泥巴墩墩”插进西河处的彩照(由唐文栋拍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邛崃文昌宫的前世今生

                                                                                                 凡 丁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星、文昌星、文曲星、魁星,即北斗七星中斗形的四颗星,一说距离斗形顶端星最远的一颗——北极星。总之,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
       相传: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出生于西晋时期的“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越西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张亚子一身倡义举、劝进学,重礼仪、守德行,行善事、尽忠孝。并有《文昌大洞仙经》、《文昌警世宝诰》、《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蕉窗圣训》、《文昌劝学文》、《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医药上有《文昌千金方》、《医方辩难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宝录》等著述。
       因而在东晋时期便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法,被民间和道教尊奉为文昌帝君,成为天上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所建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称为文昌宫。旧时读书人求取功名,一是到文庙拜谒孔圣人,二是要到文昌宫或魁星楼去叩拜文昌帝君,以求魁星点斗、皇榜高中。正所谓“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邛崃的文昌宫在隋代科举制兴起后,曾经是直接隶属中央王朝的“直隶邛州”,因处于文化传播的丝绸之路要道上,故始建年代应较早(待考),已知的文昌宫前后有三处。其中清以前的文昌宫在西河以西的喻坎,因为公元前236年秦惠文王时期所筑临邛城、和西汉末年所筑公孙述城,分别在今“喻坎”以南的西河两边,故将文昌宫建于“喻坎”以北,并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
       由于明清临邛城市东移,清乾隆十四年(1749)文昌宫东迁,此处文昌宫改建为梓桐庵,但保留下文昌殿,因而民间仍沿旧习称为文昌宫(今存,并有碑刻)。
       乾隆十四年(1749)迁建的文昌宫,大约在今小南巷一带。清.乾隆29年(1764)冬,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时,将四城门改建成重檐歇山式戍楼,还在“城东南角(小南门)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题名‘聚奎(魁)’,匾曰:‘文笔擎天’”,后于嘉庆二十年(1816)修南塔—文笔塔,道光乙巳年(1846)四月重修文笔塔。
       其总体设计理念是按北斗七星的分布方位(西北至东南)在城中掘池,名曰“七星凼”(象征北斗七星)再引文脉堰(䢺江水)从城西北角穿城,灌入瓮亭公园内日字型的红荷湖(象征太阳)、城东南文庙前半月形泮池(象征太阴)、以及其它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星凼”,然后出小南门,并在象征月亮的“月儿塘”附近建文昌宫、文庙,在小南门上建聚魁楼,在文笔山上建文笔塔,共同组成临邛城独特的“文昌星相图”形。
       而以上设计理念,却沿袭自(1492)年的“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注),当新临邛城筑好后,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的城市规划愿景。只是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不能够一步到位,明朝末年又经战乱,清初“湖广填四川”后经过百余年的经济恢复期,方于乾隆十四年(1749),将喻坎处的文昌宫迁建至小南门一带,道光年间(1821-1850)又迁至东门外距城二里处,因光绪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民国二十一年(1932)文昌宫被改、扩建为敬亭小学校,解放后为东安初中,现称实验中学。今存的文昌阁,曾作过东安中学图书馆。
       参见: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杂誌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注:
       将“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具体到1492年,是依据2004年复建北门城楼时,出土奠基石上之“明壬子”三字,并参考历史记载推算出的。
       根据冉庙子主持人叶某亲眼所见:
       2004年复建北门城楼时,在“御(渔)桥”前挖掘出奠基石和装在瓷瓶内的祭祀(文字)用品,瓷瓶当时被人哄抢走,奠基石上纪年为“明壬子”,后被回填。
       按:
       明代第一个“壬子”年为宣德七年,即1432年,距今586年。
       明代第二个“壬子”年为弘治五年,即1492年,距今526年。
       其中,明代第二个“壬子”年与成化十七(1481)年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的记载相符。
       即:由于当年大规模向南、向东扩张新的城址,到弘治五年,整个筑城工程耗时10年方才完工。之后选择吉日在北门御(渔)桥处设坛纪念,故北城门外原名“北坛坝”。民间后世在每次抬城隍老爷出巡的活动中,最后一站便在“北坛坝”举行祭奠活动,之后方才抬回城隍庙中。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