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清嘉庆邛州直隸州志_吳鞏修之艺文志记载
p0081杨慎.png


盘陀寺六言诗.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瑞云街名的起源

                                                                                                 凡丁
       清.乾隆29年(1764)冬,因“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约一年时间完工,砌石72段,计279.1丈,新增1738座垛口,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南名“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见清嘉庆《邛州志》)故原临邛城西门至西桥头,至迟在清乾隆时便名为瑞云街,同时还有:瑞云村、瑞云巷老地名。
     “瑞蔼云吟”的题匾,源自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了翁丁忧归故里时,曾筑室“邛崍的白鹤山”下授徒讲学,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参见置顶文:《金龟山的传说和鹤山书院位置推论》)书院建成后,魏了翁榜书“云吟山”匾额悬挂于书院二门。
       所谓“云吟山”,可能指云蒸霞蔚的邛崃西部群山与云气;另有说“云吟山”在夹江,因魏了翁出生于丹棱、夹江一带的高氏,过继与“邛州蒲江”魏氏。又因“鹤山书院”全国有多处,相同的“云吟山”牌匾可能都有复制,故“云吟山”不会只有一处。
       邛崃鹤山书院的“云吟山”匾额长约3.3米,宽约2米,厚约20厘米,用两塊金丝楠木拼接而成,通体漆黑,字迹描金。
       1934年,城隍庙之武庙(亦称关羽庙)被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1937年作为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基地,同时还将鹤山书院用作住宿。
       当时文化名人张开阳、蔡月岩、顾俊卿等,为了保护了翁遗物,连夜将“云吟山”牌匾移至考棚屋顶隐藏。
       1944年,旧时的考棚,连同张代芳(24军师长)捐献出的数个祖屋院落和菜园,被改建为:四川省立高中。建国后更名为:邛崃一中。
       1984年,邛崃一中欲建教学楼,当拆除“考棚”时,“云吟山”匾额重现。该校学生唐文栋飞报县文管所,所长魏朗和杨玉光先生现场抚之,不禁喟然叹道:“这是如今仅见的了翁先生遗物,它传承的是临邛文脉啊!”
       说明:关于“云吟山”匾额部分的内容,根据唐文栋讲述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4-15 10:12
大清嘉庆邛州直隸州志_吳鞏修之艺文志记载

《艺文志》的〈白鹤馆夜坐〉诗:
竹声风雨交
松声波涛翻
我坐白鹤馆
灯青无晤言

《陆游诗集》的〈白鹤馆夜坐〉诗:
竹当风雨夜,
松声波涛翻
我坐白鹤馆,
灯看无晤言。”

《陆游诗集》的〈白鹤馆夜坐〉和《艺文志》的〈白鹤馆夜坐〉稍有不同,但都有“松声波涛翻”句,说明宋代的白鹤馆中确有成片的松林,也说明宋代的“司马琴台”(白鹤馆)范围很广。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消腹宫和公共厕所

                                                                                                  凡 丁
       民国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文庙街接近街口的北侧有一处私人厕所,在临街一面的壁头上凿有一道门,仅容一人使用,但有一个雅号:消腹宫。还有一副趣联:蹲下去一团和气;站起来万事亨通。
       像这种私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厕所,过去在背街小巷和乡间土路旁比比皆是,因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没有化肥的时代,那一泡又一泡的大小便自然成为紧俏货。
       那时候的每天清晨,农民们纷纷挑起空粪桶进城买粪,每一挑粪由当初的1角5分钱涨至3角钱后,有时候仍然有人空桶失望而归,由此还带动了兴贤街一个以捡粪为生的专业户。一些无粪可检的家庭主妇便往粪坑里掺水,成为当时天知地知的公开秘密。
       城关镇镇政府因之在1960年前后成立过一个机构——粪管所,管理着镇内居民们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办法是“粪管所”以每一挑3角的价格统购,经过囤积到专设的沤粪池后,再以每一挑4角的价钱,定向供给镇政府下辖的菜蔬农场使用,美其名曰:为了杀灭大粪中的蛔虫卵。
       后来尿素、磷肥等化肥问世并且普及使用,原先那种金银财宝似的大粪,就不再被大家看好了。当各家各户免费赠送农民都不要的时候,居民们便出钱请一个叫“王憨子”的人挑出城外,往护城河里倾倒。
       邛崍的高级公厕,也曾经有一座叫“消腹宫”的,比如2014年1月改建后的“瓮亭公园”内的公厕,就曾经大大方方地取名为:消腹宫。但是此举却惹恼了一位自称管理厕所文化的文化人,在他愤怒的呵斥声中,那座“消腹宫”被规范化为“卫生间”了。
       其实在一些城市的公共厕所的墙壁上,仍然可以见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诙谐提示,更有幽默者曰:“首长好,手掌好!”让莅临者会心一笑之后“万事亨通”而去,何乐而不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64队与西郊工业区

                                                                                                  凡丁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四川成为国防、科研、工业和交通——史称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一批沿海的大型工业和国防企业,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迁往西南地区相对安全的大后方——四川,原则上实行靠山、分散、隐藏的建设方案。此时,康定汽车运输公司64队入驻邛崃,被安排在原小西河河滩尽头,与支援三线建设的辽宁汽车队共同完成三线建设的物资运输任务。
       小西河的河滩,原本是西汉末年所筑“公孙述城”的所在地,于明洪武九年被朱元璋夷为平地后废弃。明末清初因战乱,邛崃有66年无人烟,据清康熙《邛州志》记载:当时邛州“惨遭逆贼张献忠屠戮,人民死蓰,仅存遗孑数十人家。”导致原来的东河河堤失修。
       1934年和1947年的两场特大洪水,不仅使东河改道后成为西河——俗称为大西河,还将公孙述城遗址冲毁成为小西河,并且冲出了唐代龙兴寺遗址,此后成为一片荒芜的卵石河坝地,老百姓习惯称为西河坝。
       由于大、小西河年年涨水,威胁东岸农田和城市安全,从解放初期开始,年年开春时,城关镇便组织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义务修护河堤——即用又宽又厚的粗慈竹片,编成7、8米长的竹笼子搭在河堤上,再将竹笼子用卵石填满。
       自从64队入驻到西河坝后,所有机关企事业职工和城市居民,便都免除了上述的义务劳动。因为64队有条件用汽车将拆毁的明代城墙红砂石块,和水泥、石灰等材料运至西河堤旁,将大西河决口堵住,同时使用红砂石块和水泥、石灰砌筑河堤,以代替过去原始的竹笼填石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大西河的汛期抗洪问题。
       当然以上功绩包含邛崃水利局及工程队的共同协作,但是离不开64队的运输条件和义务付出,至今仍然受到当地居民的交口称赞。
       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乱石河坝经过64队汽车长年碾压后,形成一条宽阔结实的车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邛崃县政府将小西河故道规划为西郊工业区,先后迁入或者兴建了邛崍水厂、丝厂、制药厂、啤酒厂、皮革厂、印染厂、鞋楦厂、纸箱厂、兽药厂、花椒油厂、竹压板厂、密封件厂、崃山纸板厂、食品公司、日杂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并几家公司的仓库。1985年,邛崃制药厂购买原多种经营公司圈占的15亩卵石地,市值达到30万元。



发表于 2018-4-1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凡丁老师的作品集。514073203@qq.com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记探寻南方丝绸之路邛崃首段(之一)

                                                                                           凡 丁  唐文栋
       提要:
       临邛镇黄鹤村与元兴村、葫芦湾村交界,从黄坝大桥收费站左侧路口上坡至该村松岩山之陈大地约3公里,从十方堂渡口至陈大地约5公里。
       南方丝绸之路“川南道”从陈大地(一块较大土地之名)往南经孔明、青冈墩、平落、夹关、太和、上里、芦山县城、荥经、西昌(邛都)、会理、进入云南地区乃至境外;
       南方丝绸之路“川西道”从陈大地往西经葫芦湾、尖山子(与邛窑遗址“尖山子”同名异地)、青冈墩、马流、纸坊沟、油榨、火井、高何、芦山县太平镇、芦定(康定)进入西藏地区;
       南方丝绸之路“川西北道”从陈大地到油榨后经南宝山镇桅杆槽,至芦山县大川镇,往北经:宝兴、夹金山、若尔盖至甘肃、青海接北方丝绸之路。
       或者从陈大地至葫芦湾经:松安桥、保胜场、水口、彭家营、桅杆槽,至芦山县大川镇……
       陈大地因之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出邛崃的一个分路口,松岩山脚下的葫芦湾既天然形胜,又是水上丝绸之路的著名码头,容易唤起现代人发思古之幽情:
       可访“蛮洞子”(东汉岩墓)思考临邛城的历史;可追忆司马相如手捧使节,途经此处出使抚慰西南夷时的风采;可遥想诸葛孔明率军过此处远征云南,七纵七擒孟获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情形;可凝听石板路上马帮的马蹄和铜铃之声;有明清移民创烧的张家窑、廖家窑延续邛陶历史;有纸作坊和码头“园子”讲述葫芦湾昔日的繁荣:有落魂坡、莲花沱等迷人的传说;有天然的画卷看黄鹤起舞翩跹;水面垂钓或湾内泛舟任君选择;优质的松岩山泉等你来搬……
                                                                                                                                      ——黄鹤村印象
       笔者在《临邛古城位置变迁探析》一文中说:按照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临邛县南二里有铜官山,为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以此推导出“邛名高速路黄坝大桥收费站处的山,距石灰包正好二里。因笔者认为东、西护城河与石灰包交汇点以内,应视作张若城的区域。
       笔者又认为:西汉时这一带山中应当有过铜矿,铜矿是国家管控资源,故称为铜官山……”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笔者于2013年6月6日、7日、17日、21日四上大鱼村之花果山以及黄鹤村之松岩山,探访这一带山中是否有矿洞或者冶炼遗迹。
       在与花果山上水泥村道旁代销店主——八十多岁的吴大爷闲聊时得知,解放前这一带原生林木繁茂,1935年,蒋介石的兵曾在此处砍伐了许多高大笔直的杉树和枞树,用于在大塘铺修建木城,堵截从川陕根据地东进成都的红军,辅证了兰华荣:《蒋介石莅邛部署与百丈关大战》一文中的相关记载。
       吴还说,解放前至1957年期间,曾亲眼见到这一带时有老虎、花豹、野牛、豺狗,貉猪、刺猬、野羊、麂子等出没,黄鹤村中还有老虎伤人的情况发生。由于办公共食堂和全民炼钢铁,树木被砍光之后才不见野兽踪影。进而聊到这一带过去曾为少数民族之地,吴大爷连声应是,说离这儿两里的河边就有几个“蛮洞子”,孩童时经常去耍,还说这样的“蛮洞子”在原来的下坝乡(现划归平乐)还有很多!
     “蛮洞子”?莫非是矿洞?笔者心中一喜,因是时骄阳似火暂停调查。第二日一早,笔者便径奔“蛮洞子”方向而去。当我们在路旁一个代销店前打听“蛮洞子”在何处时,有两个人爽快地说:“我带你们去!”
       笔者大喜过望,边走边聊,得知此地为临邛镇黄鹤村八组,旧称松岩山。当地的陈姓人居多,年长者陈守勋为前任村长,另一壮者亦姓陈。当一提到“蛮洞子”时,二人皆喜形于色,滔滔不绝,巴不得有人前往探望。
       老村长二人在前领路,帮我们拨开荆棘、荒草、树丫,边抱怨边介绍,说他在前几届市人代会上提交的关于开发“蛮洞子”等几个旅游项目的提案,至今没有回复和下文,而与该提案中相关的邻村又不展劲。
       提案内容是关于本村8组古迹“蛮洞子”和明清移民创烧的陶窑——张家窑、廖家窑等旅游观光项目。
       张家窑和廖家窑创烧于清早期,光绪年间当邛崃陶窑普遍复烧时停烧,有大量的陶器残片堆积,由于这两座陶窑创烧于战乱后的邛崃,又位于丝绸古道和繁华的葫芦湾码头附近,对邛窑的延续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家窑和廖家窑,由于年代久远,且地面标志明显而被画进军事地图,部队每年都会派人检查它的存在情况。
       另外,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旅游开发……
       绕至后面的山坡时,一幅胜景立刻映入眼帘:
       白沫江沿平落、下坝河谷北上,出齐口后与西来的火井江合并形成南河,东下途中,又留恋不舍地依一处三面环抱的山脚,绕了一个大大的葫芦形,方才缓缓流出谷口,之后与从北而来的䢺江合流奔向长江。
       那个葫芦形的半岛,便是天然形胜的著名风水宝地葫芦湾!
       黄鹤村与葫芦湾河面平均垂直高度约50米,站在山腰上,如水墨画般的风光尽收眼底:陡峭的岩壁、翠绿的缓坡、蜿蜒的山道、碧波上的打鱼舟和河中莲花形的小岛,还有河湾内3、4平方公里半岛上绿荫掩映的农舍及田园、黛绿色的山峦……眺望或者拍摄脚下的半岛和远景,这儿是极佳的位置。
       老村长指着河中那座莲花状的小岛说:很久以前,每当中秋节午夜月圆时分,河水便涨潮涌出一株巨大的莲花,古人用锣鼓之声才将它镇压下去,后来此处便长出一座莲花状的小岛,此河段因名莲花沱。
       老村长又说,黄鹤村原属孔明乡,2008年3月1日方始划归临邛镇,是同时划归临邛镇的四个村之一。另外三个是:前进乡的顺江村和南江村,宝林乡的宝塔村,均不离山和川。
       笔者一边称赞这儿的环境优美,一边称赞政府领导人的眼光,认为把这儿划归临邛镇管理,不只是地理相连的关系,应当还有准备在这儿打造景区的远景规划,并认为这是老村长在几次市人代会上提案的最好答复。
     “蛮洞子”离山脚约有10米左右,据说涨水从未淹没过。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在老村长的带领下钻进了七个“蛮洞子”中的一个。
       哇!好大一个洞!洞为人工打凿形成,近方形,洞内高处约1.65米。老村长不住地指点:“看,这儿有石桌;(矮石台,也许是厨处)这儿是石床;(稍高而宽的石台)床壁上还有放灯的地方;(凹进去的方形孔)看!这面石壁上刻画有人;(像是儿童刻画人物,当然绝不是现代儿童所刻,而是汉代的岩画)看!这是人的手,还有刀;(非常像,而且像藏刀,也许是汉代卓氏蜀刀的形制)……”老村长如数家珍,一一报来。
       另外有一些不是笔者所能鉴别的刻画,而刻有岩画的在七个“蛮洞子”中只有这一个,另三个大小深浅不一。其中一个洞口垮塌几乎封住洞口,但可清理还原,还有三个较远未去。
       那个洞口垮塌的岩洞,6月17日笔者又在老村厂带领下从狭小的洞口钻进去查看,此洞外小内宽,约深11米,高处近1.6米,宽约2米,亦有石床,后面床壁上也有凹进去的方形框。此洞与左旁边洞相通,但人不能过。
       初时,笔者是抱着寻觅铜矿坑洞的目的而来的,但发现这几个“蛮洞子”似乎像有人居住过,同时又怀疑,这些岩洞是由采矿形成,后被邛人作为它用。
       因为:
       其一、有一个岩洞后壁三条边上似乎有人为抹过泥土的痕迹:
       其二、洞口跨塌的这个洞子更为明显:石床后壁是用若干块岩石堵塞形成的,两侧与上面洞壁之间间隙有2至4公分,间隙缝中明显填充有泥和小块岩石。
       其三、据村长等人说,目之所及的元兴村界内地名斑竹林处,曾有过一处窑炉,但从未有人见过烧砖烧瓦,并且有一个传说:
       某年葫芦湾北岸修建筒水车,挖出了几挑银子,窑炉主人认为葫芦湾半岛中住有金姓人家,如果继续烧炼的话,火炼金会使金子更加放光,言外之意会更旺了对岸金姓的人,因而窑炉主人决定不再烧炼,故留下一处窑炉遗迹,但此遗迹后来被人开垦为地。
       抑或邛人在开凿岩洞的过程中,发现这儿有什么矿亦有可能,笔者因而从一洞壁上扳下一小块岩石,此块岩石干燥后,在阳光下可见许多金黄色的、发亮的小光点。
       虽然已有考古结论,所谓“蛮洞子”其实是东汉岩墓,但是笔者认为:
       一、岩墓的主人应是土著的邛人,无论岩墓主人是否生活在东汉,均可“旁证”临邛城的历史,临邛之命名不仅有史载,还有证据;
       二、这些岩洞是被利用,而非专为墓葬而开凿,因为这些岩洞子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有的规整,有的只保持原始状态,规整的明显是用石块堵塞后面洞窟,如果是专为开凿岩墓则不应是这样。正如下坝黄果滩边山上,有一个大的蛮洞子也被当地村民利用——抬进一口棺材后将洞口封住,成为真正的、现代的岩墓;
       三、白鹤山西岩相传为“点易洞”的“仙人洞”后壁也是用若干块岩石堵塞抹泥后形成的,不过洞窟修改规整,还有支洞,如果“点易洞”即“仙人洞”的话,这个“仙人洞”至迟在西汉时就存在了。1958年大办钢铁时,便从此洞中取过耐火石矿;
       笔者认为:能否认定这些岩洞子是专为墓葬而开凿,还是利用开采过矿石—比方建冶炼炉的耐火石或其它矿石,取岩洞样品检验结果便知。
       虽然“蛮洞子”不能直接证明这儿是史载的“城南二里”的“铜官山”,但笔者却歪打正着地了解到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南方丝绸之路邛崃首段,还见到了十块丝绸之路首段上的红砂石板,并找到一处基本保留原貌的古道上的石梯坎和一段古道路基,以及一座古青石桥,(均见彩照)这个意外发现让大伙惊喜不已。
       原来这十块丝绸之路的石板,是1982年老村长修房时按每块2元价钱从当地村民手中买下的,有几块安放在后房屋作阶沿石使用。(见彩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有一条石板路从十方堂经黄鹤村1组、9组至八组,从老村长家的后面到“陈大地”(地名,距离老村长家约150米)处分成两岔:
       陈大地左岔路向南——当地民间称为“川南路”,为了形象直观,以下将沿用民间的称呼。
       川南路:
       从陈大地向南,经孔明、太阳社区、欢喜坡、杨墙碥(土旁)、孙坡(正法寺)、五通碑、平落,再经阎镇子上城隍杠,至夹关、太和、上里、中里、下里、芦山县城、荥经、汉源、西昌(邛都)、会理、云南境内至越南;(从西昌向西,亦可至缅甸、印度)
       陈大地右岔路向西——当地民间称为“川西路”,为了形象直观,以下将沿用民间的称呼。
       川西路:
       从陈大地向西,下坡至元兴村,经:尖山子(与邛窑遗址尖山子同名异地)、罗店子、青冈墩、马流、石虎庙、纸坊沟、油榨、火井、高何、芦山县太平镇、康定(芦定)经西藏地区可至印度;
       陈大地右岔路向西北的路,为了形象直观,笔者姑且称其为“川西北路”。
       川西北路:
       1、从陈大地右岔路往西,经尖山子至油榨后,往北到南宝山镇桅杆槽,至芦山县大川镇,继续往北经:宝兴、夹金山、若尔盖至甘肃、青海接北方丝绸之路。
       2、从陈大地经:葫芦湾、松安桥、保胜场、水口、彭家营、桅杆槽,至芦山县大川镇,继续往北接北方丝绸之路。
       3、从陈大地经:葫芦湾、白鹤、长腰山、喻坎(张若城北)、桑园、大邑、崇州、汶川、松潘、若尔盖至甘肃、青海;
       以上出邛崃境的“川西北路”实实在在地存在,但从概念上说,与南方丝绸之路背道而驰,况且与红军北上之路重合,因而被许多现代人忽略,或者将以上若干条不同方向出邛崃境的古道混为一谈。
       但是《茶园乡志》载:“自汉代以来,先人即通过此地把盐、铁、丝绸等器物运送到羌人(川西北与甘肃之羌族)那里,再换回钱币或所需的物资……唐朝贩运茶、盐、纸、陶、木炭、药材更为繁盛。”
      《水口乡志》亦说:“古时(水口)商贩西出临邛……少量物资选择走山道。”
       宋.《太平环宇记》亦引《茶经》载:“临邛数邑,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茶,又有火蕃饼,每重四十两,入西蕃(西藏藏族)、党项(川西北与甘肃之羌族)重之……”
     《邛崃文史选集》中卷.兰培德《邛崃茶厂始末》文:“临邛茶厂生产的红绿茶和茉莉花茶,主要销往腹地,以应门面,而它的主产品是砖茶,远销西北诸省及松潘等地……深受回族等同胞的欢近迎和喜爱。”
       其实“川西北路”即红军长征所经路线,红军翻过的雪山,一生从事商贾活动的邛崍人唐柄文,在1935年以前便翻过。[参见《丝绸之路上的苦行者》(待发)]
       综上所述,南方丝绸之路出邛崃大致可区分为:川南路、川西路、川西北路,其中十方堂经:卧龙至名山,包含在川南道。
       而“川西北道”早在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羌人入川建立古蜀开明王朝(包括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时,便开始形成,而且中原文化通过“川西北道”影响到古蜀文明。如今有学者将笔者所谓的“川西北道”命名为“岷山道”或者“通羌道”,是最恰当的。
       同时,起源于邛崃的“岷山道”,也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近年新疆出土的、织有“五星在东方、利中国”的蜀锦,便是极好的证明!
       根据邛崃历来就有孔明和卧龙地名,而且诸葛亮曾在这一带秣马厉兵,并经川南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云南,七纵七擒孟获,和经川西路视察古火井;以及司马相如于公元前130年,由川南道至西昌抚慰“南夷之君,僰中(贵州少数民族)之长”的“南蛮”,和公元前128年由川西北道至芦山、天全、宝兴、汶川等地招抚邛、笮、冉珑(马字旁)斯榆等“西夷”的记载。以上从邛崃向南、向西、向北分道扬镳的丝绸之路,至迟在西汉时就已并存。
       由于“岷山道”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加上学术界认同的水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全部网络,除覆盖西北、西南、华中、华南约四分之三个中国外,也辐射四分之三个世界,曾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而从陆上、水上、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网络来看,古临邛正好处在这张网络图的核心位置上!

       此观点虽然极重要,并且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思,但笔者人微言轻,尚待史学界认可。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人123 发表于 2018-4-18 13:59
期待凡丁老师的作品集。

谢谢您喜欢我老凡的拙作!
根据当前我边校订边发稿的速度推算,可能要到五月十日左右才能发到您的邮箱。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4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5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67.JPG 以上图片为松岩山的“蛮洞子”。(由唐文栋拍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记探寻南方丝绸之路邛崃首段(之二)

                                                                                           凡 丁  唐文栋
       笔者数次走访过该村2组八十多岁的封家龙老人、十方堂南河渡口79岁的艄公何学元老人和原下坝乡数位村民,并且实地踏勘过十方堂到陈大地一段古道遗迹,探寻过尖山子至渡船滩一部分古道:
       十方堂到陈大地的古道全长约5公里,从古渡口开始,穿行严坝、青石桥,在黄鹤村2组的“石梯坎”(古道遗迹)上山,经1组的落魂坡,上8组的陈大地(一块较大的土地名);
     “尖山子”在白鹤元兴村,从“陈大地”至葫芦湾码头约1公里,再至尖山子又约1里路。尖山子上的石板路约两里长,多被荒草湮没,但是基本完整。(见彩照)
       尖山子至渡船滩全长约6公里,笔者已探明两端基本完整的古石板道总长约3公里,虽未进行全线探寻,但路线清楚。
多人都说:“从十方堂渡口来的,多数是从郫县、崇州、大邑过来的油挑子和大米、茶叶、药材、麻制品、豆瓣酱、黄糖等副食品,也有从丹棱、洪雅、眉山、彭山、蒲江和名山方向过来的。”
       年纪大一些的村民都说:“因为有这条路,解放前的葫芦湾异常热闹。”
       旧时葫芦湾多码头、商铺、茶坊、酒肆、饭店。无论马帮、商船、竹排、木筏、马夫、船工、背子、挑夫都在这儿云集,是各种商品集散之地,亦是邛崃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
       无论是马帮、背子、挑夫均结队翻山越岭而行,既防野兽袭人,又防土匪拦劫。
       以马帮到西藏为例,马队最少23人(匹),最多48人(匹),每人皆身背较轻的茶叶,还负责赶一匹马或骡,一匹马或骡驮载约200斤货物,来回一趟至少两个月,进入藏区后,还需雇佣当地人作向导。
       背子、挑夫所运货物有的是自购自销,多数是替人背挑。挑子适合走较平坦的山路,背子适合走崎岖陡峻的山路,背背子的俗称为赶山。
       所谓背子是一种贴身的木架,俗称为背夹子。背夹子上宽下窄,像Y字型,夹子上堆放装有货物的麻袋,长途贩运一般可背百斤以上,日行六、七十里,由于货物高高地超过头顶,头重脚轻,行走需要技巧掌握平衡,遇雨路滑时,有坠落岩下的危险。休息时将随身携带的一根T字形的木柱,支撑在背夹子的下方,并两腿叉开,与木柱形成三角型。
       葫芦湾乡场和商铺交易的商品,亦即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运输的物资,有:茶叶、绸缎、生漆、棉花、土布、夏布、蓝靛、土坛装酒、粗纸、小耳纸、迷信纸、木材、竹子、煤炭、杠炭、火把柴、窑柴、亮皮子(松明)、竹制品、木制品、棕制品、粽子叶、中药材、大米以及菜油、盐巴、黄糖、豆瓣酱等主、副食品,甚至红萝卜、活禽也是贩运商品,此外还有花炮、鸦片烟等,其中葫芦湾与周边产的茶叶非常出名。
       据传:黄鹤村1组的石板路旁旧时有一处旅店,由于女店主十分漂亮能干,常令过往的客商目瞪口呆而留恋忘返,少不得多住些时日。有一个由崇庆州贩运菜油入住此店的客商,竟然到了丧魂落魄的地步,他入住此店后,把贩运之油吃光了都舍不得走,因之这坡名叫“落魂坡”。
       解放后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逐渐废弃,葫芦湾因而冷清甚至取消了场期,但这条石板路在文革以前依然完整,文革开始后,当地村民便将路上的红砂石板取回家,用于修房、建屋或砌猪圈,据说现在还可以从当地村民中收集到二、三十块。
       清.嘉庆《州境全图》绘有西河和南河,清.乾隆以前,西河和南河都无桥梁但是有渡口,此图还绘有北、东、南三条陆路,均可穿城而过,或沿城墙根行走,并任意交叉,四通八达,其中能够确定北路和东路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北路从郫县出发经:崇庆街子、大邑山边、新场、王泗、桑园至北城门;亦可从茶园经大同、天宫庙(天宫庙原属邛崃光明乡,1965年光明乡与三坝乡同时划规大邑县后,光明乡更名䢺江镇)至芦山县大川镇;或者从大同经水口至芦山大川镇;亦可从桑园南下喻坎,经长腰山、白鹤、葫芦湾、陈大地选走川南道。
       东路从仁寿、简阳出发经:成都、双流、金华至邛崃的延贡寨(冉义)、泉水、高埂、固驿、前进入东城门。
       东路进入东城门之后可出北城门,与北路合路沿北城墙根往西绕行喻坎(秦时所筑张若城北),经长腰山至葫芦湾。
       东线与北线的合路,亦可在西北角城墙拐角向南,沿西城墙根至黄坝村,过石灰包码头后经下封营到陈大地、葫芦湾。
       还有一条南路专家并未提及,由笔者调查发现,即:从丹棱、洪雅、眉山、彭山、蒲江方向过来的古驿道(原老蒲江路,蒲江历史上属于邛崃,1961年始从邛崃划分出蒲江县)从文笔山脚往北经大通街(带东街西侧背后的老街),和名山方向往北经大通街,过十方堂码头后,右路进南城门,左路经黄坝村,再沿西城墙根至城西北角,与北城墙根去喻坎的路交叉,所形成的十字路口即清.康熙《邛州志》载:西汉公孙述城“路口土城是也”的地方。
       东与北路亦可穿城渡过南河,在十方堂码头与南路合并,向西至黄鹤村之陈大地。
       由于南、东、北三条陆路均可任意选择在玉带街口或石灰包交叉,从而南桥以下的“龚鱼箭”(地名,在平原路1号前)至石灰包一段河道,历史上有码头约10座,是大型水陆码头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并形成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水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贾们所贩运物资,可根据需要在这儿进行贸易,或水、陆路互换中转。
       水路上可至夹关、火井,下可达成都、乐山、宜宾乃至出海。水路至宜宾时,可转陆路经高县南至曲靖、昆明达越南河内;东至贵州毕节、安顺达闽粤地区。
       陆路从十方堂向南可接:名山、沐川、筠连、犍为(均是邛茶以外的茶叶来源地)等,往东南可接蒲江、新津、眉山、彭山、乐山:
       从十方堂到陈大地后,可选择往南、或者往西的川南路、川西路和川西北路。
       川南路、川西路、川西北路(可接北方丝绸之路)其终极目标都可以走出国门,将商品如丝绸、铁器、蜀布(土布与夏布)茶叶、枸杞酱、筇竹杖、邛窑陶器及其技艺传输到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甚至辐射到非洲地区。
       笔者认为:
       宋代以前,南河渡口周围之所以邛窑的窑口密集,窑主们正是看中了南河这处水陆大码头的商机,以及便利的水陆中转运输条件。据知,修建钱江凤凰城挖地基时,曾出土过窑址和大量陶器片;未拆迁前玉带街西侧背后的“屈巷子”原本是一条古街道,街道正对着南河古码头。
     “由于历史上邛崃大南河曾有过大的改道,十方堂一段河岸也曾被河水严重冲刷崩塌,据笔者调查,在十方堂遗址河岸边到河心,曾发现有房屋建筑遗迹和水井遗迹。那么从宋代到十九世纪的七百多年时间中,十方堂究竟有多少窑包,又被洪水冲毁了多少已不得而知了。
       即便是原来的城关镇中,如西街机关幼儿园、文君街后厕所、原东街相馆也出土过窑址和陶器、陶片。”(见胡立嘉《西屋杂记》之〈南方丝绸之路与‘邛窑’的传播〉一文)
       唯因此,宋代以前,临邛城的南郊因南河码头而自古繁华,并且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形成街市、商埠,成为重要的城乡结合部,为明临邛城南迁扩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明初的邛县衙门一度设在原南街小学内,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详见系列调查之一《临邛古城位置变迁探析》)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应当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在邛崃境内的南方丝绸之路,大致可分为:川南路、川西路、川西北路。但是,无论向西、向南、向北,从始至终都不是一条独立和专用的路线,而是由网状的通道连接西南、华南数省和西藏、甘肃、青海地区,终极目标是走出国门。它与生产、生活、交通、商贸互为依存,否则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
       二、虽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的商贸通道,但囿于历史和地理条件,这条国际间的贸易通道,其实是崇山峻岭中的崎岖小道。筑路方法是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有的地段是铺红砂石板,有的地段是卵石砌成,有的地方就是土路。在临邛镇境内仅城镇、码头、坡坎处宽可达5尺,一般路段仅3尺左右,而路中心的石板多只1尺2寸宽,甚至有的地方只是把石板铺在田坎上;
       三、邛崃境内丝绸之路的路、桥、码头修建与维护形式:
       1、历史上如秦、宋、明代,有时由政府主张并投资修、扩建过某些段落的道路,称为驿道或官道。如现存的骑龙山古驿道;陆游《幽居寺》诗注:“天台院下临官道”;明代朱元璋下诏修复的今芦山县太平镇(明初为太平县)至芦定县的道路。(《芦山县志》载)
       2、由个人捐资或募集善款维修,并勒石镌刻捐款人姓名和捐款额,如松安桥、平安桥、乾隆修路碑、土地坡大花碑、平乐五通碑、冉义义渡,或直接以捐建人命名,如徐大路、穆贵桥、侯二坡等;
       3、由行业帮会主持募捐修护;
       4、由当地家族依照族规,对违反族规的族人处以惩罚的形式,指定其对某段路或桥进行修建或维修,以修桥补路的行动来将功补过,如下坝地方。
       四、这条国际贸易的通道原本无名,二十世纪中,由蜀中学者童恩正、李绍明先生提议冠以“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于“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有人为了叫起来方便,根据唐宋时期“茶马互市”的贸易形式,别称为“茶马古道”。
       邛崃在西汉时期便普遍栽种茶树,下坝花楸山所产之茶乃“品弟之最著者也。”(见《大唐国史补》)唐宋时期,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便有茶马互市的贸易方式。
       下坝现今划归平落,唐时平乐、下坝均属火井县,清.康熙御题下坝之花楸山茶园为“天下第一圃”。清人吴秋农有诗曰:“火井槽边万树丛,马驮车载千城空。性醇味厚解毒疠,此茶一出凡品空。”不仅盛赞火井茶之品质优良,而且用诗的形式,如实记录下“茶马古道”上“马驮车载千城空”的盛况。(注:“马驮车载”的车指用手推的“鸡公车”。)
       其实“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只有时空上的差别,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其路线一致,有人将它截然划分并加以区别是不妥当的。
       五、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由于年代不同,除少数有背景和实力的商贾而外,其余商贾互市的方式和品种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沿途当地人不断地参与进这条国际贸易的活动中来,贸易方式随之发生了变化:商人们将原始的直达国外长途贩运方式,转变为先进的分段接力贩运模式。不仅利益均沾、也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而且商旅不再像先前那么劳顿艰辛,还加快了资金的周转,其经营形式更加灵活,经营范围和品种也更加宽广多样。
       起自成都及周边县地至邛崃的丝绸之路,不只是平原上的陆路,也包括水路和山路,但是无论水路、陆路、山路,都可以在黄鹤村陈大地汇集,形成向不同方向出邛崃境的分路口。
       第一条:从十方堂起,到黄鹤村之陈大地。石板路中心宽约2尺,加上两侧土路共约4尺,坡坎处石梯宽约5尺。石板长约3尺,宽约2尺;
       第二条:从秦筑“张若城”或西汉筑“公孙述城”经:喻坎、长腰山、盘陀寺、鹤林寺至葫芦湾码头。石板路中心宽约1.2尺,加上两侧土路共约4尺,坡坎处石梯宽约5尺;
       第三条:从明清临邛城西门向南,穿行黄坝村之火电路(原名徐大路),从“漓江苑”(农家乐)后门进,出前门右拐过石灰包码头后,再从下封营到陈大地。其间黄坝村段石板路宽约5尺,石板长约3尺,宽约2尺。
       但是笔者认为:临邛城共有三次变迁,而十方堂码头到陈大地这一条,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变动,参考历史和现代临邛城市的格局,把从十方堂南河古渡口至黄鹤村陈大地这段有迹可寻的古道,确认为商贾们迈出邛崃的南方丝绸之路首段,并把十方堂码头定为起始之点最合适。
       又由于,这一段丝绸古路起点处即著称世界的邛陶遗址,在打造邛窑遗址公园的同时,打造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邛崃首段,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首城(详见《系列调查之三》待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十方堂邛窑遗址也不再是孤立的景点,对展示邛陶文化将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此段南方丝绸之路有条件恢复,并且不留下修复过的痕迹。因为南方丝绸之路历史上是就地取材修建的,比如平落城隍岗的古道主要是卵石铺就,而从十方堂起,铺的却是红砂石板,红砂石岩就出在孔明乡太阳村的佛爷山或松安桥,维修起来也方便。
       谁能说天然的红砂石岩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按照遗留下来的古道石板样式和规格加工后铺上就行,且不需要水泥、石灰、砂子,至于详细的路线当地还有老人可回忆提供!
       另据79岁的船工何学元老人说,十方堂起始地的石板路是用两块石板并排顺着安的,山路则根据地形,有的地方是单块顺着安放,有的地方是横着安放,加上石板两侧的土路接近4尺宽,坡坎处的石板都是横着安放,路宽约5尺。
       当说到这些石板是古丝绸之路的石板时,老村长兴致勃勃地拿出一盘卷尺比量了这几块石板,尺寸如下:长64公分;宽40公分;厚10-11公分。
       临别时,老村长不忘记宣传他的松岩山泉,送给笔者一份邛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水质理化检验报告单》复印件,检品是老村长取自自家屋后水塔的水样,检方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特别是总硬度一项,国家标准是每升450毫克,而送检品检测结果只有每升49.1毫克。所以老村长说:“长期用于烧开水,保证锅壁不积水垢,锅体越烧越亮。”
       原来,老村长屋后的山腰处向有一股山泉,1987年由村民集资在此处打机井抽入水塔,据说抽之不竭,让全组人喝上了优质的山泉。笔者兴之所致,亲口品赏了一杯,经观察无色澄明,入口清凉甘爽,与瓶装饮用水无二。
       临别时老村长叮嘱,只要我愿意,便可来做大自然的搬运工,说在此之前已有许多城里人来这儿搬运松岩山泉。
       老村长还十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企业家来这儿投资,与相邻的村队共谋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以造福一方百姓。

       说明:此文经古元忠先生、张平轼先生悉心指导,并提出多处修改意见,仅在此表示感谢!
                                                                                                                              2013-12-24订稿
                                                                                                                              2018/4/18重校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崍经纬》2014度十佳文章获奖词:
       捧着带有墨香的书稿,我们依稀看见作者跋涉于山岭小道的艰辛,而这种艰辛调查的高贵行动,早就超越了文章的俊美,在《记探寻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邛崃首段》这篇调查中,凡丁、唐文栋两先生真诚的态度,严谨的表现感动了我们和读者。本刊认为授于“十佳奖”,不仅表达了我们的赞许,而且有助于作者坚持自己务真的写史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02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