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民间调查: 邛崃地名历史集(连载) 作者(执笔)凡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赞,辛苦啦!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邛崃的数座东岳庙
                                                                                                  凡丁
       东岳庙又名岱宗庙。杜甫有诗:“岱宗夫如何,其鲁青未了。”此处的岱宗即泰山。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以大一统的国家名义封禅泰山,此后出现了祭祀泰山神(注)的东岳庙,因泰山在五岳中位于东方。
       东岳庙的方位应当在所在城市的东方,但是在邛崃市境内已知有近十处东岳庙,分别在临邛城西、东、北方向,更有一处岱宗(东岳)庙远在数十公里外的高何乡。
       究其原因:
       位于高何乡的岱宗庙(即东岳庙),是因为唐代以前,此处曾经设置过长松县。民国《邛崃县志》载:“城西九十里高兴场,濒河……西路场镇至此尽矣,由此上镇西山,山路约四十里,明时镇西山千户所废衙故址,石基在中间。一根枞地方,有岱宗庙,即唐之长松废县也。”
       城西葫芦湾处的东岳庙,对照邛崃地图,对应的是隋至元代火井县城—油榨场的东岳庙。因油榨(包括今火井镇)一带在汉代时即发明天然气煮盐法,故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设火井县(包括今平乐镇、水口镇等范围),县治所在今油榨场,元初撤销火井县建制,并入邛州管辖,置县史共达689年;
       万石坝以南(原“拱辰公社”十大队)的东岳庙,对照邛崃地图,对应的是元代以前的临邛城(包括秦筑临邛城和西汉末年所筑的“公孙述城”,位置都在今西河两岸)之东岳庙;
      
前进镇的东岳庙,明代临邛城市向东、向南扩迁,出现了第四坐东岳庙,即现今前进镇境内曾有的东岳庙。
       另外,邛崍历史上人口比较多而集中的场镇如桑园、火井、平乐、宝林等,亦曾在场镇之东建有东岳庙,所以桑园镇东的东岳庙,应是桑园镇的东岳庙,其余类推。
       注:泰山神又称为东岳神,为道教所封,东岳神据说是黄飞虎。
       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分别敕封众功臣为神,其中黄飞虎被敕封为泰山之神。
       除东岳庙外,邛崃的其它道教寺庙和儒教、道教合一,或者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亦供奉东岳神。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舒老师鼓励!

发表于 2018-4-24 10:5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老,邛崃的有些人家龙门子外立一长条石一一泰山石敢当,这有啥子说法不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4-24 10:51
凡老,邛崃的有些人家龙门子外立一长条石一一泰山石敢当,这有啥子说法不呢?

老凡我知道一点,但说不太清楚,经“搜狗”如下:
泰山石敢当,是民间禁压不祥的神物,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
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在民间甚为流行。2006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鼓楼系列故事之:
                                                                            鼓楼的称谓和作用

                                                                                                 凡 丁
       鼓楼亦称钟鼓搂、谯楼、城楼、县楼,设在城门上或者城市中心。
       曰城楼者,有一些戏词如《空城计》诸葛亮唱:“我正在城楼观动静,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幡影,原来是司马懿发来了大军。”瞭望哨敌是其功能之一;
       曰鼓楼、谯楼者如剧中人常唱:“耳听谯楼五(或更)鼓响”,说明鼓楼即谯楼,报时是其功能之一;
       曰钟鼓楼者,说明报时不仅可用鼓,而且还用钟,邛崃的鼓楼上原先就有一面大鼓和一口铁钟,故名钟鼓楼,并安排专人守护,战争时警报军情,太平时期主要是针对火灾以及治安险情的警报。
       而民国时期的更夫们,则分别住在八宝街、大同街、天庆街的更楼上,时辰一到,便都在鼓楼口集中,然后各往四街出发打更报时;
       说县楼者见诗词,如北宋文同任邛州通判时,有《县楼独酌》诗:
       向晚无公事,身如太古闲。县楼明月照,樽酒对南山。
       放意利名外,游心天地间。生来不能饮,到此学酡颜。
       诗中的“县楼”,应是城门上的谯楼。一是谯楼属县之建筑,二是诗词用语的平仄对仗要求。
       南宋时陆游就登上过临邛谯楼第三层,留下《登邛州谯楼》诗:
       登邛州谯楼,门三重,其两偏有神仙张四郎画像,盖张隐(于)白鹤山中。
       浮云在脚底,千里在眼前,攀跻忽至此,倚柱眩欲颠。
       车马细如蚁,纷纷衢路间,嗟汝何为者,驰驱穷岁年。
       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向来出处际,不愧咫尺间。
       风吹哦诗声,十里摇西山。悬知老仙翁,为我一粲然。
       以上两首宋诗说明,和平年代的邛州谯楼又可作为观景之用。
       邛崃的鼓楼在历代战火中屡毁屡建,现存的钟鼓楼净高约13米,为清代咸丰5年(1855)重修。并遗留有明嘉靖41年(1563)铸造的、直径124厘米大铁钟,上有铭文:“晦明有节、愚顽自省、作息推时、夙夜匪懈。”说明和平时期的钟鼓楼用于作息推时和治安防范。
       而东、南、西、北以及小南门城楼,更多承担着军事防御、哨敌、瞭望的作用。故鼓楼、谯楼和城楼、不能截然划分,因而《现代汉语词典》对
谯楼的注解是:1、城门上的瞭望楼;2、鼓楼。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鼓楼系列故事之:
                                                                       半截曾在天里头的钟鼓楼

                                                                                                  凡 丁
       为了凸显钟鼓楼高瞻远瞩的功用,古时候规定民居建筑高度不允许超过衙门的高度,而衙门的高度又低于谯楼的高度,故建设在城市中心的钟鼓楼就格外显得巍峨而高耸。
       由于邛州城位于平原边缘,高于城内其它任何建筑和城墙的钟鼓楼,从城外老远处观察,只能见到半截隐隐约约出露在蓝天白云或远山黛色的背景之中,故民间流传:“邛州有座钟鼓楼,半截藏在天里头。”这样夸张而写实的独特景观,一度成为邛州城一张亮丽的名片。
       钟鼓楼原先在城中心十字口(向称鼓楼口),随着城市发展而出现交通拥堵,1957年9月,县政府组织工程队将它移到“瓮亭公园”大门内南侧,1987年又将它迁移到文君广场前。
       方法是拆下外侧12根楼柱及辅建物和楼瓦,用千斤顶将四根主楼柱同时抬升地面,分两行垫上整条厚木板并用绳索加以固定,木板下面塞以许多圆木段,还在木板及四根楼柱上固定多处杠杆,杠杆上捆着红砂石条块,指挥者用口哨指挥工人按压杠杆,并且随时调整两边石头的重量和人数多寡,共同合理施压。
       于是这座鼓楼在圆木的滚动下,一点点地、并且转弯抹角地移至所需位置,然后再将所有辅件、屋瓦复原。
       第二次搬迁时,16根柱脚有不同程度腐朽,便将它们“截肢”后复原到原先高度,安置于1.2米高的石台上。
       如今曾经“半截藏在天里头”的钟鼓楼,在现代参天大厦的映衬下不再巍峨,而是龙钟。
              敬请明日关注:邛崃更夫旧事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邛崃鼓楼系列故事之:
                                                                               邛崍更夫旧事

                                                                                                 凡 丁
       1965年以前,有四位更夫从晚九点起,风雨无阻地每隔两小时,同时向四条主街出发报更一次,直至次日凌晨五点。报更时,更夫左手提油壶子照路,右手有节奏地敲锣:“钽”表示头更;“钽、钽”为二更;“钽、钽钽”是三更;“钽、钽、钽钽”是四更;“钽、钽、钽、钽钽”是五更,约凌晨5时。
       解放初实行宵禁时,更夫边鸣锣、边呼喊:“头更了,各人回屋瞌睡了!”若是通知参加集会,便边敲锣、边呼喊:“五更了,各家各户起床煮饭了,吃早饭要开群众大会了!”
       快过年时打二更提醒:“年关了,各家各户,小心火触,要饱水缸、饿灶脚,谨防撬狗儿(小偷)进屋呃。”
       或者通知:“各家各户把扬尘吊吊打扫干净,明天要检查卫生啦!”
       这些从今天眼光看,算得上政府公务员的更夫,皆以设在大同街、天庆街、八宝街处的更楼为家,但是没有薪饷,更夫们便有一种传统的特权:每当逢场天,他们会不声不响地来到各个摊点前,摊主会主动施以一些菜品、小食、肉类等。或者自己动手拈取一点他们想要得到的物品,盛于打更用的铜锣凹面,而摊主却从不拒绝。因为更夫们从不贪得无厌,绝不多拿多占,够吃就知觉,而那面铜锣无疑就是他们的身份证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起打更废除,但有集会或政府重要通知时,仍由更夫敲锣通告。
       四个更夫中有一个名“陈娃儿”的更头,约生于同治5年(1866),卒于1961年,一生跨过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中的: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和新中国低标准时期,享年约95岁。他的本职是打更,但遇有死刑犯执行斩首,宰下的头颅都由他负责挂在鼓楼四檐下示众,至晚收下保管,次日再挂,如此日复一日,直到死者家属认领为止;
       陈娃儿又是丐帮头,全城乞丐都听他的招呼,如果哪家大户有红白喜事,先要找陈娃儿进行“勾兑”,陈将“勾兑”的好处与众乞丐分享,于是主家清静体面地将喜事顺利进行下去,否则,成群的叫化子找上门去又是打金钱板、又是唱莲花落、打霸王鞭(注)地被闹腾得没完没了;
       如果哪家有丧事,更夫们便是随喊随到的抬丧工;
       如果哪家孩子走失找到陈娃儿,陈便安排更夫们往各条街上打锣直至找到孩子。
       当然,在以上“差事”中,更夫们会得到适当的报酬,而打更时偶见有失落地面的钱物也是收入来源之一。
       更夫中最小的一个名陈茂堂,棉花街人,废止打更以后,陈茂堂从事扫街工作。1987年前后,陈茂堂去世,终年约85岁。

       霸王鞭:一种民俗舞蹈用的管状道具。
       将一根长约4尺,直径约2厘米(笛子粗细)的黑竹,除保留竹节外,在每节的两边对称掏空,把2、3个铜钱穿于一节铜丝,然后固定于掏空的竹管内,每串铜钱间的距离以互不碰撞为准。然后将竹管髹柒,两端饰以缨络,称为霸王鞭。
       舞者或男或女,使用时口唱小曲,边舞、边蹈、边跳,同时随着歌舞节奏,两手交替舞动(或两手各持一根)霸王鞭,有规律地分别以两端击打于两肩、两手臂、两腿、胸、臀部和脚后跟,使其发出铜钱碰撞的“萨啦喇”声响,喜庆的同时让人眼花缭乱。(目前在邛崍地区已经失传,电视上偶见。)

发表于 2018-4-27 14:1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夫看来都比较长寿,可能和他们每天都走路煅炼有关系哦。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4-27 14:16
更夫看来都比较长寿,可能和他们每天都走路煅炼有关系哦。

好像是,还有可能是他们不愁吃喝的原因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尘封历史之:
                                                                   解读邛崃文化地标—城隍庙街区

                                                                                            凡 丁  唐文栋
       根据史料记载,以原城隍庙为中心的:城关粮站西仓库、学道街、考棚、鹤山书院、邛崃中学、卓王孙宅(瓮亭公园)乃至十方堂、文脉堰在内的区域,从秦汉时期起,就开始形成为邛崃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关于卓王孙宅与临邛旧县
       秦灭赵后,将赵地的冶铁世家卓氏迁徙至临邛县,卓氏经过数代人对冶铸、陶器、码头和丝绸之路的经营,到汉武帝时期,卓王孙便富甲一方,而且敢于名曰“王孙”。
       唐.《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宋.《太平环宇记》均载:“卓王孙宅”在当时的临邛城—张若城(西桥以北、西河以西)“城南五里”的地方,包括今十方堂一带在内,共有“基方十里”(十平方里)的面积,在此区域内“耕者往往得铜钱。”而作为军事城堡的张若城仅只宽一里,长二里,“城周回六里”。
       因为卓氏经营所涉及的领域很广,雇佣的劳工(当时称为僮仆)成千累万,所以卓王孙给女儿的陪嫁中才会有僮仆八百人。
       由于卓氏劳工(僮仆)成千累万,其中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农业人口,其工商业经营一直延续到宋,南宋时陆游尚亲眼所见人们将“竹炭”车载马驮进城,用于炼铁,还夸赞邛窑的白瓷“轻且坚”,省油灯省油过半。
       因而原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在清初以前的史学家眼中将其视为城市,在宋以后至清康熙时的史志称为:古城、临邛旧县、州南旧县,把土地坡一带的山称为:古城山。
     《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的释义正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种城市类型,笔者认为是“别城”——相当于现代城市中规划出的经济开发区(工、商业),所以没有城廓。类似的情形,在相邻的崇州,历史上也有一座被称着“分州”的别城。
       那座并没有城廓的古城,便是史籍中记载过的:包括居处、厂、场、店铺、码头、田地、山林等共“基方十里”的卓氏产业园区——“卓王孙宅”。
       唐时,卓王孙的居处成为一处名胜风景,被称为“水亭”。到了明初,因挖池塘发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的卓氏钱瓮两个,“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清早期时,瓮亭又两次更名:“一名大公亭,州牧戚延裔所改也。一名观雨亭,州牧觉罗续林所改也”;清嘉庆时,由于临邛八景中的“翠阁秋阴其阁久废,”便将“州左(的)观雨亭”当作“翠阁秋阴”的代景点;民国以后复名为古瓮亭;建国初又以古瓮亭为中心称为新公园;二十世纪初称为“瓮亭公园”至今。
       而城关粮站西仓库,乃是旧时的卓王孙宅范围,如今紧邻着瓮亭公园。
       过去,在研究文君文化时有一种现象:重女儿卓文君,轻老子卓王孙,当说到卓文君时浓墨重彩,说到卓王孙时,普遍地不是轻描淡写,便是把卓王孙想象成为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不顾女儿幸福、光会巴结县令的土财主,有的剧目还把卓王孙刻画成丑角,千百年来,卓王孙的形象被大打折扣!
       其实,卓王孙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作为人父,他更考虑的是女儿的幸福,在司马相如没有驷马高车回成都前,除了补给文君一大笔嫁妆外,还将家财平均分配给包括卓文君在内的子女们,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卓王孙是开放而包容的。
       况且,没有卓王孙那有卓文君?!没有开放而包容的卓王孙,哪有后来为汉帝国开疆拓的司马相如?!没有卓王孙,哪有卓王孙宅?!没有卓王孙宅,哪会形成明清以来的临邛城市格局?!没有卓王孙,哪有邛崃的陶、铸文化?!……
       附录: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
       宋.《太平环宇记》载:“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
       清.康熙《邛州志》记:“在州南旧县中有卓氏钱瓮。明初城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明时掘地得二瓮,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隍庙前夹石路之池塘,其西,池心有八角亭,唐之水亭旧址也,一名古瓮亭,因卓氏钱瓮而名也;一名大公亭,州牧戚延裔所改也;一名观雨亭,州牧觉罗续林所改也。

       二、文脉堰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系
       文脉堰之水穿城关粮站西仓库而过,在明弘治间即形成“谚云一脉灌三池”的景观。
       今考:2004年复建北门城楼时,在“御(渔)桥”前挖掘出奠基石,奠基石上纪年为“明壬子”,即1492年,与“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记载相符,距今526年。
       当时,即明成化十七(1481)年冬,县官姚垲(言旁)开始发动民工将木竹栅栏改筑成土城墙的工程,历时近11年完工,此时的知州董杰,便期望新临邛城文脉绵长,因而手书“临邛文脉”四字,将碑立在新牌坊以西一带。
       据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杂誌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但是,此“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的“文脉堰”之水,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代的临邛城即公孙城,是西汉天凤年间(公元14至19年)的导江(指都江堰)卒正公孙述所修,为邛崃历史上的第二座城——史称的:公孙述城。
      [注:公孙述城在今君平广场为中心的一带,存在于西汉末年至明初(公元14至1376年)]
       据史料载,元朝末(1361)年,明玉珍(红巾军统军元帅)入川占据成都,自号‘陇蜀王’,接着成立夏政权即位称帝,改元天统。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明洪武九(1376)年被明将汤和灭亡(在邛崃,同时)‘夷其(公孙城)城堡’,(还将邛州)‘降县附嘉。’(按:嘉定州,现今乐山市)”史称为“临邛废县”。
       东汉到元末明初之间,公孙述城是县或州治所在地,而包括十方堂在内的“基方十里”的原“卓王孙宅”范围,因是工商业区和居民稠密区,史籍将其称为“古城”或者“临邛旧县”。
       为了方便叙述,笔者将其称为:十方城。
       而明清以来的临邛城,则是“十方城”的一部分,所以清康熙时,将县治以外的原“十方城”其余部分,称其为“州南旧县。”
       唐人曾将“十方城”中西汉时的“卓王孙宅(居所)”改为一处景区,景区内因此有一座“唐之水亭”,而唐之水亭水源即后来的文脉堰支流。
       再往上推,“唐之水亭”在西汉时就应当存在!因为这儿曾经是富比王侯的卓王孙府邸,府邸中有一处自家园林,园林内有引自古东河水源的水亭,并非稀罕之事。
       无论是唐之水亭还是西汉水亭,到明.成化十七年,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用竹子与木头栅栏圈起来的第三座临邛城—明初城,改筑成土城墙时,便形成了“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的文脉堰。
       其实,文脉堰的功能不只是“引水连灌三池”,文脉堰本身是一项水利工程,当明成化十七(1481)年冬扩筑临邛城时,首先是把“文脉堰”水源作为护城河,其次才“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在“连灌三池”的同时,还灌溉了拱辰、东安、前进、固驿和宝林一片田畴。而此项水利工程,应推溯至先秦时期: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8年的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颇有战略眼光的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做了一个长达百年的战略规划:对巴国怀柔、对蜀国强征后作为根据地,然后向东消灭楚国而一统天下。
       原因是楚国当时非常强大,要想灭掉楚国并非一战之功,故首先到蜀地修筑了邛崃、成都、郫县三处城池,还在巴地修筑了江州(今重庆市)作为军事基地,利用蜀地水网训练水军,另一方面从中原移民至蜀地发展农、工、商业,以作战略物质和财力准备。
       当时蜀地气候虽然得天独厚利于农业,但是江河横流、水泊密布,要旱涝保收还需水旱从人,因而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51年,秦又派李冰任蜀郡太守,主持兴修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还“通正水道,疏浚今成都的府河、南河、岷江水系的邛崃白沫江、火井江、崇州文井江……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
       此后蜀地农业空前发展,有了充足的战备粮后,秦军于秦始皇时期的公元前223年一举灭掉楚国,又在公元前221年最后灭掉齐国,终于统一了天下。
       基于以上史实,作为秦国在四川的四大战略基地之一的古临邛,为了发展农业,在李冰时期兴修的水利便成为都江堰灌溉系列工程之一,此应为文脉堰的前身。
       虽然当今的文脉堰取水口在林凤庵和赛凤庵(皆在汽车64队以上的河边)之间的西河上,但是,西河是因明末清初战乱,邛崃有66年无人烟,在无人修护东河的情形下决口而改道西河的。
       所以清以前,文脉堰的取水口应在东河的“五墩子”(又名王沱)处。
       临邛城区西北高、东南低,古人利用地形开凿文脉堰,并由许多支流形成水网,所以,文脉堰的重要作用是确保农业生产水旱从人而旱涝保收。因而旧时的文脉堰,灌区除城区、城周以外还有前进、宝林、固驿的部分地方。
       文脉堰的水资源利用还有谷物的加工,诸如冉水碾、朱水碾、杨水碾、张水碾、乌龟凼等碾磨房随处可见。
       综上所述,文脉堰与其前身—都江堰水利系列工程之一,无论从军需还是民生的角度看,意义都极为重要,当然主要体现的是邛崃悠久的农耕文化文明。

       三、城隍庙宇群与宗教文化
       1、城隍庙简述:
       邛州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三(1569)年,清康熙二十(1681)年,知州黄复生重建。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段以信增修,光绪七年重修。(见清.嘉庆《直隶邛州志》第十卷和2016年初掘出的《重修城隍庙碑纪》)
       根据“康熙二十年知州黄复生重建”而不是新修的提法,还有清.嘉庆《州城图》标注的前城隍庙位置,在学道街尽头以西隔几座庙宇的地方,即善恶坝(讹传为常绿坝)。
       又根据清.康熙《邛州志》载:公孙述城在“城隍庙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来综合判断:明隆庆三年始建的城隍庙,也在善恶坝。
       厘清以后应是:明隆庆三(1569)年,城隍庙“始建”在善恶坝;清康熙二十(1681)年,知州黄复生在原地“重建”城隍庙;乾隆二十六(1761)年,知州段以信易地“增修”城隍庙在今知位置;清光绪七(1881)年,因“庙倾圮……先后捐资者有八百人”,又在今知位置“重修”城隍庙。(见《重修城隍庙碑纪》)
       1951年,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进军西藏,邛崃政府同意将城隍庙改建成仓库作军粮贮备,称为庙子仓,现称:城关粮站西仓库。
       邛崃城隍庙由前殿、正殿、后殿、两侧回廊及中间走廊组成,如田字形。其中后殿供奉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正殿是阎王殿,前殿和两侧回廊是阴曹地府中的十殿,正殿后回廊陈列碑刻和以川剧剧目:目莲救母、刘石氏打杈、清风亭等,川剧演员为原型的人物造型。(参考李正伦回忆图)
       庙南有一座戏台名“电章台”,应出自川剧《清风亭》中的折子戏〈雷打章继保〉其造型象征清风亭。
       根据调查:城隍庙东边还有一座将军庙(又称武庙),西边有一座奶奶庙,背后的北边有一座土地庙和秦三庙,另外有可供休憩的煖阁。《重修城隍庙碑纪》亦曰:“祠在城西……右则有僧庙(及)其它煖阁(可设炉取暖的由大屋分隔的小屋子)数座。”
       此外,城隍庙南面还有胡公祠、白衣庵、湖广会馆等,前公园内的图书馆、文化馆和民国时的大众食堂亦都为庙子,加上城隍庙西南始建于南宋、迁建于清代的鹤山书院,以及城隍庙东边明代的玉皇观(前北街小学),在清晚期的临邛城西北角,逐渐形成以城隍庙为中心的约十座庙宇群落。
       2、关于佛教、道教、儒教的产生年代
       有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如柏、张玉玉根据在商代(公元前1600—1046)的广汉三星堆中,惊现出佛像、佛头,载体有玉牙璋、玉璧、象牙、牛胛骨等,还在一尊高1.85m的玉(石)器上,看到有双手合一(佛教)与双手合拱(道教)的人物在一起,此外还有玉石做的佛像头,在古蜀国还发现了玉巫师人等现象认为:佛教的起源可能在中国四川广汉古蜀国,自远古时代开始,古蜀国佛教就十分流行,当时可能是道教与佛教合在一起的,它们都起源于巫教,而后随时间推移,信仰有些差异而分道扬镳。
       而释迦牟尼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与出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孔子时代相当,说明佛教可能是由古代的商道(丝绸之路)或民族迁徙之路从中国四川传至印度,转而传回中国的。
      (以上是张如柏、张玉玉二位学者提出的佛教“出口转内销”的观点,详见:《四川广汉古蜀国惊现佛像实物及佛像载体的重大意义——对佛教起源的新思考》)
       3、儒、佛、道教场所
       庵、庙、祠、堂、院、馆、宫、殿、观、府,分别为我国佛教、儒教、道教的传教修行的场所,在东汉以后泛称为寺庙。
其中庵为女尼修行的场所,如:普照庵、大悲庵;寺为男僧修行的场所,如:白马寺、龙兴寺、盘陀寺;祠为家庙或者祭祀有德的公众人物,如:张祠堂、李祠堂、铁祖祠、天罡祠;堂为寺或庵,如:十方堂、黄鹤堂;院为儒家传习场所,或者儒教、佛教合一的场所,如:鹤山书院、尊经书院、鹤林禅院;殿为儒教、佛教、道教合一的场所,如桑园通泉殿、水口合江殿;馆、宫、观为道教场所,如十方堂的事城馆、新津纯阳馆、成都青羊宫、青城山上清宫,邛崃玉皇观;府:天府。“首见于《周礼•大宗伯》,其中说:‘天府掌(国家)祖庙,[如皇帝陵、望丛(蜀王蚕丛)祠]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以形容成都平原富裕,而对‘天府’一词加以引用的。”
      (注:“”符号内文字,引用自《四川广汉古蜀国惊现佛像实物及佛像载体的重大意义——对佛教起源的新思考》)
       以上是一般而论,但是如:孔庙、文庙供奉的是孔子;武庙供奉的是关羽;川主庙、二郎庙供奉的是李冰父子;城隍庙供奉的是各类英雄豪杰;也有高庙子、王庙子、杨庙子等家庙性质的庙子。
       特别是城隍庙中的城隍老爷,全国各地并无特定,但都是人们敬慕的英雄人物,或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文天祥,甚至是民间见义勇为者。当地人将他们当成守护所在城市的安全保卫之神来加以供奉,所以城隍庙属于道教性质的场所。
       根据调查:城隍庙东边的将军庙(又称武庙)供奉的是关羽。还有新丼大宗寺、金龟山棲凤寺,前殿亦供奉关羽,而两旁是十殿(大宗寺后殿是观音)推断:城隍庙后殿中供奉的城隍老爷原型即关羽。因为关羽为蜀中名将,忠勇可嘉,深受四川人民爱戴。
       4、关于“十殿”
       劝人行善、惩恶扬善,是儒佛道三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因此,城隍庙又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场所。
       城隍庙和有些寺庙(如喻坎的龙拱山寺、金龟山的棲凤寺、新丼的大宗寺)中的十殿和阎君,与庙中供奉的主要人物如:城隍老爷、孔子、佛祖、道教人物,并无直接的关联。同时十殿与阎王殿又在显著的位置,有些喧宾夺主。但是显而易见的、阴森恐怖的艺术渲染效果,利于宣传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
       十殿造像旨在警示世人:人在做,天在看,要多多行善积德、孝悌力田、尊老爱幼、安分守己、遵守公序良俗、敬畏天地神明等,否则死后将会进入地嶽中的十殿,逐一被施以各种酷刑惩罚,然后阎罗王根据其在世间的不良记录和悔罪程度,进行不同的发配,或投胎六畜、或投生人世,或者被打入十八层地嶽,永世不得翻身。
       反之则可位列仙班,早生天界。投生人世的,则或为下人,或成名流、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正如诤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我国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每逢盛世皆庙宇广布,信徒趋之若鹜,上至皇宫贵胄,知识分子,下至士农工商,平民乞丐,都有精神寄托的地方。
       但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数次灭佛运动,对佛教造成灭顶之灾。最早最大规模一次是晚唐的唐武宗会昌佛难,至迟最彻底一次是“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所有寺院宫观荡然无存。其毁掉的不只是艺术,更多损毁的是信仰和精神!后果是一些人天不敬、地不怕,神不畏,寡廉鲜耻,还由于缺乏信仰,精神空虚而浑浑噩噩,呈现犯罪率增高并年轻化的趋势。
       从这点上说,在打造庙子仓时,聘请四川美院师生塑造十殿中的人物,是有条件和必要的,因为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不仅能起到教化作用,也能带动地方旅游业。

       四、文化地标上的近现代名人
       1、鹤山书院与城隍庙遗事
       明清城护城河之水从城西北角穿城而过,被明弘治间知州董杰命名为文脉堰,并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不仅是期望临邛城文脉绵长,而且是有根据的。因为这条在唐代就有的水亭(明时瓮亭)之水源以西,在明代由州府将位于金龟山的鹤山书院,迁建于书院街。此后邛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所以,将这条穿城而过的水流称为“临邛文脉”,是再恰当不过的!
       鹤山书院始建于南宋时期的白鹤山中,首任山长魏了翁。明正德十三年,州牧吴祥定将鹤山书院迁建于今城关粮站处,后迁南街,再迁书院街,最后一任山长为清光绪翰林院学士高玉台。
       迁建在书院街时,由理宗(1225-1264)御书的“鹤山书院”牌匾挂于大门首,魏了翁榜书的“云吟山”三个斗大的磅礴大字匾额,悬于书院二门首。该匾长约3.3米,宽约2米,厚约20厘米。用两塊金丝楠木以三根楔子嵌入背面拼接而成。通体漆黑色,字体描金。
       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城隍庙之武庙(供奉关羽,亦称将军庙)被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1937年作为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基地,同时将鹤山书院用作住宿,学员经过培训先后奔赴抗日前线。
       当时临邛文化名人张开阳、蔡月岩、顾俊卿等为了保护了翁遗物,将“云吟山”牌匾,秘密移送至清初修建的童生考棚殿堂屋架最高处隐匿。
       1984年,当邛崃一中拆除考棚,修建教学楼时,“云吟山”匾额惊现,该校学生唐文栋火速报告邛崃县文管所,所长魏郎和杨玉光先生闻讯赶到现场,边抚牌匾边泪流满面地喟然叹道:“这是今见的了翁先生唯一遗物,它传承和见证的是临邛文脉啊!”
       为了抢救这一珍贵文物,在时任邛崃县长董朝永紧急指示,将此匾移放到邛崃县文管所保存。
       2、清代童生考棚和考棚街、学道街
       考棚街、学道街,皆获名于街北的清代邛崃考棚。由于考棚街紧邻考棚,故名考棚街;又由于清代的学政衙门设在现今瓮亭公园门内,此街遂名学道街,两街相连,皆是童生们赴考的必经之路。
       原考棚街长近三百米,1945年修建省立高级中学时,占据了一大部分,仅余西边半条街,约100米。
       考棚始建于清.乾隆年,所谓考棚,是由直径在70公分左右的金丝楠木构建的巍峨建筑,高度超过衙门,仅次于钟鼓楼,说明清代对文风的重视,其建筑风格庄严粛穆,知名度在全省仅次于秀才考举人的成都考棚。
       邛崃的考棚,是为上川南道州县中还没有考过,或者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称为童生)所设的考场,每年进行一次,是科举制下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唯一途径:由童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进士。
       1944年国民党24军师长张代芳,将清初始建的祖屋:九个四合院、一个祠堂(邛崃著名的张祠堂)中的八个四合院并祠堂、连同一片菜地一并捐出,1945年县教育局利用考棚,和张家祖屋增修的教室,建成当时的省立高级中学,先后由周裕冕、高树元、张开阳、陈泽森等任校长,即邛崃一中前身。
      (写成此文时,张家留下的清初老宅四合院尚在,虽然显得有些低矮,但那是清初显赫门庭之规制。清初规定:所有民居不得超过当时衙门的高度。
2016年该院被列为“棚户改造”后,连同学道街和城关粮站西仓库等,不知什么原因,在拆得七零八碎后嘎然而止!)
       3、临邛城西北角的近现代名人
       临邛城西北角大约是沾了临邛文脉之气的缘故,近现代中有史可考,有据可查的,影响邛崃乃至中国的著名人物和名人旧居比比皆是,现以街为范围顺序列举如下:
       熊维芳:学道街人,清.同治举孝廉方正,著名诗人,有许多诗词流传世间。故居熊家大院,于修建文君广场时拆除。
       张代芳:(从军后改名:树方):学道街张家大院人,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44年将祖屋十分之九捐建省立高中时,为刘文辉24军师长,驻防乐山、眉山,响应刘文辉起义后,举家随刘迁居北京。
       张代宽:学道街张家大院人,张代芳的二弟,毕业于川大中文系,1950年起,连仼高埂中学校长至离世;
       其子:姓名国家保密,现任川大著名教授;
       张代韧:学道街张家大院人,张代芳之三弟,毕业于眉山师专,从1950年起,连任白鹤中学校长至离世;
       唐炳文:系张家女婿,住居张家大院。因系张代芳妹弟,又因叔父唐绍虞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刘文辉24军师长,并是刘文辉表妹弟,故刘文辉视唐炳文为侄儿。
       唐炳文全心全意地为:张家、唐家、刘家、邓家等,从事南北丝绸之路的各种经营,足迹遍及四川、西康、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各地,成为响当当的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同时又因叔父唐绍虞虽是国民党将官,但早年即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单线联系人是罗世文、车耀先。唐炳文便以商人身份于罗世文、车耀先、唐绍虞、刘文辉、张代芳、段班级、杨家楨、张志和、聂瑞麒、张黎群(蒲江中兴人,当时川西特委书记)方瀛西,等人之间穿针引线。
       段班级:善政街人,毕业于北大法律系,任24军参谋总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刘文辉私人秘书。故居于此次棚改拆除;
       杨家楨:学道街杨家大院人,曾任24军参谋总长,旧居龙门子前有石狮子一对,先后改作邛崃法院及印刷厂。故居于此次棚改拆除;
       方瀛西:学道街方家大院人,民主人士,民国后期县长,解放邛崃委员会主住。任上每日上班时,由自家后门小径通往县衙。故居于此次棚改拆除;
       何正尧:学道街人,著名篆刻家;
       其子:姓名国家保密,1977年高考理科状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系。
       刘俊卿:三步石人,四川省著名川菜大师;
       杨玉光:善政街人,四川省著名书法家;
       张志和:小北街人,著名地下党员,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之一。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4军师长,在长沙保卫战时任总参谋长,后协助刘文辉起义。1932年捐建:敬亭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故居与原邛崃市政府同期拆除;
       张鹤林:小北街人,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24军参谋总长。故居与原邛崃市政府同期拆除;
       李欣奇:人民路人,邛崃著名民主人士,毕业于雅安川南师专,1947年任城关镇长,解放邛崃委员会委员,解放后连任工商联主席、政协副主席。
       曾光曦:西街人。清.同治翰林院大学士,殿试排名在李鸿章之前138名,任法部主政,因家严故世,在回乡守孝的三年中,于金龟山棲凤寺内办私塾,二十世纪的川中军政要员皆系其门生,如:张开阳,张代芳、张治和、杨家楨、段班级、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
       守孝的三年中,曾担任童生主考官,县令曾专为其搭便桥一座,通过文脉堰,经城隍庙到考场。
       曾
光曦故居在新牌坊以西,今保留;
       张开阳:西街人,曾光熙故居东。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24军军法处长,敬亭中学校长,解放后任邛崃一中副校长、政协副主席,故居已拆除。
       其孙:现为西昌行署秘书长;
       邓蜀才(邓和):西街人,文韜武略的全才。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4军师长、刘文辉高参、四川省警备司令、重庆陆军官学校著名教官、出川抗战时任50集团军总参谋长。
       27岁时即同时任:四川省烟草专卖局长、四川省盐业总局长、四川税务总局长,兼华阳、郫县、宜宾等五县县长及税务局长。
       1930年,一次性捐出200根大金条,利用天庆寺兴办:蜀才小学(解放初为西街小学,后为临邛中学),续后又捐良田800亩,田租用作学校经费。故居即盐业公司;
       说明:
       1、邛崃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许多,但因限于题目,仅列举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城西北角这一块,并主要是近现代的,借以配合全篇,说明其文化氛围和影响深远。
       2、以上20位人物史料,并非全部抄袭至文史资料,因历史原因,部份还未曾被录入。20位人物资料的新补部分,皆由唐文栋家传及访问搜集。
       全文完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4-2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的更夫,陈我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8-4-28 09:47
文中的更夫,陈我认识

“陈娃儿”在1961年就离世了,可能你认识的是陈茂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西河和䢺水寒雁

                                                                                                  凡 丁
     “䢺水寒雁”为临邛八景之一,临邛八景包括:䢺水寒雁、琴台夜月、万石农耕、南河渔唱、易洞秋风、书台桂影、翠阁秋阴、崍岭朝云。
       上述八景,自秦汉(甚至更早)以降先后出现,但规范性的统一提法,出现在清康熙时期。至少:䢺水寒雁、琴台夜月、万石农耕、南河渔唱,四处景观的出现不早于清初,例如䢺水寒雁。
       大邑县之大飞水、小飞水等水源汇流至茶园乡䢺坝始称䢺江,清代以前,䢺江从桑园镇“王沱”处东拐至前进“灌溪堰”处入南河,这一段“别为县之东河”。明末,东河从王沱处改道,南流至“石灰包”处汇合南河,这一段在清康熙《邛州志》中统称为䢺江。因位于临邛城西,民间习惯称为西河。
     “张献忠剿四川
后的明末清初之际,邛崍人烟稀少而人迹罕至,故当时西河滩涂上遍生芦苇和蓼草,河中水草饵料丰富,加之邛崃气候温润、冬无严寒,故吸引许多南迁的大雁等水鸟在此落脚过冬,大雁在河中觅食嬉游、在沙滩上漫步游荡、在空中雁字成行飞翔的景象,在清康熙时期形成为邛州八大景观之一,取名为:䢺水寒雁 或 雁荡平沙。
       清同治时期,邛崃人熊维芳留有《䢺水寒雁》诗:
       好将雁字写秋寒,    水问源头䢺坝宽。
       几阵冲开红蓼草,    一书催出白苹滩。
       喜随鸥渚寻沙卧,    漫说鸿泥踏雪难。
       待到天达高渐远,    暖风吹上紫云端。
      [蓼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结瘦果,分数种。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司马琴台和琴台夜月

                                                                                                  凡丁
     “司马琴台”在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邛崍的住宅—史称的“司马长卿宅”中。位置大约在今东街市粮食局以东,抚琴街以西,西傍秦汉时的“都亭驿”站。
       邛崍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并追忆他与卓文君的爱情佳话,唐代时将“司马长卿宅”开辟为“司马琴台”景观,供人过寻凭吊。同时在当年“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西汉古井处开设酒肆,以名人効应售卖声誉鹊起的邛酒,此处古井后名文君井,当时的井与琴台相隔,直至明代。
       而汉之“都亭驿”,宋代时更名为“白鹤驿”。
       明初的白鹤驿包括司马琴台和文君井,明成化年间,白鹤驿扩入新的“邛县”城,成化十九(1483)年,“邛县”复升为“邛州直隶州”(直属中央布政司)后,白鹤驿被改建为土司分守台。
       此后“司马琴台”淹没于一片城市建筑中,明末经过张献忠之乱后,更见荒凉,清康熙时,知州郑燮诇以《邛署偶成》诗,记下了当时邛州城的惨状:“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司马琴台藏蔓草,文君酒井覆苔花。”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仅载:“司马琴台(原)在白鹤驿,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清乾隆二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对“文君井”进行修缮时,将“司马琴台”与“文君井”整合到一起,微缩后的“琴台夜月”景观,便出现在如今的文君井公园内。
       清嘉庆时《邛州志》五卷〈古迹〉如此记载:“琴台夜月在州治南里仁街巷内,井侧有琴台。”
     “琴台夜月”是清代文君井园林内的核心景观,琴台柱上有清末民初知名学者—邛崃人宁缃(注)撰写的名联:
       井上风疏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
       注:
       宁缃(1846-1921)临邛人,清光绪戊子(1888)科举人,任咸安宫教习,教授皇家贵族子弟,后任丰润县知县,代理祁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官阶五品,主修民国卷《邛崃县志》并有诸多著作。

发表于 2018-4-30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p0010_鍓湰.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万石坝和万石农耕

                                                                                                 凡丁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载:“万石坝,严君平故里也。”在临邛镇东偏北地方,此处太平时期的农耕景象称为:万石农耕。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万石农耕,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按:此记载叙述清康熙时,有长期生活在西部大山中的邛人,偶然来到川西平原地区,见到一片平坦的田畴,又惊讶又羡慕,于是称此片田原为“万石坝”,原本是一个比喻,好像潦潦草草行进中的蚂蚁,见到路旁有一滩积水,便惊奇地以为到了海边一样。
       是说过去居住深山中的邛人少见多怪,而“平田一原”的“万石坝”未必就只数亩,也未必此坝子就年产万石,但是此记载却明确地告诉今人:“万石农耕”景象的提出和创意,源自清初的邛人,而且说明清康熙时,仍有“邛人”这个民族生活在邛崃山区,又抑或“邛人”原本是古代“巴蜀
羌人图语”(方言)的讹误译音!
     “万石坝”原属君平乡,1958年后属拱辰公社。北邻桑园镇,东与前进镇接壤。原先的拱辰公社六、七、八大队有良田约五、六千亩,因有都江堰水利灌溉,按过去亩产水稻五、六百斤计算,总产约达万石(每石约330斤),故原本邛人眼中的万石坝,在清代文人笔下认可为“万石农耕”的太平景象。
       同时万石坝为小形盆地,四周被浅山环抱而别有天地,绿树烟村,环境优美。历史上此地人民富裕而仁义,令人留恋怀想。
       清代有两个文人曾经赋诗描述:
                                                                              万石农耕(一)
                                                           熊维芳 (邛崃人 清同治中举孝廉方正

                                 春郊过雨有云封,万石田家早务农。宅住崃山人力聚,渠通䢺岸水光冲。
                                 十千岁取仓箱纳、亿秭年丰酒醴供。为服先畴都足食,太平世界乐熙雍。
                                                                              万石农耕(二)
                                                                        张敏 (清代内江贡生

                                 群山环抱万丘田、绿树烟村别一天。如饷壶浆蓬鬓乱,农疑雨色草应偏。
                                 有年更庆无苛政,得酒相招不索钱。邛竹各扶衰老醉,龙钟分手石桥边。
       过去童桥(即君平乡)和拱辰两乡,除万石坝以外,还有严坝、严河湾,严家沟、严墙煸(土旁)地名,以及三、四十户严君平后裔。2004年,君平乡和拱辰乡的部分(包括君平墓、万石坝)并入桑园镇。

发表于 2018-5-1 11: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大山中的山民幸免于难,当清军攻克成都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有一个短暂的休养期,山民开始响应清朝政府号召,迁到平原地区,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反了,十九年(1680年)四川才平叛结束。我的祖先董伯彪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作为武弁,以副指挥使之职跟随同为湖北麻城孝感乡的四川巡抚都都御史张瓒,到松茂理县一带,平定西番蛮叛,克五十二寨,降一百零八寨,在今理县通化乡置墩堡,次年把家属也迁到通化,繁衍到第六代后,约1660年(左右不超过30年),没有了军响,水灾和匪患,使山里本就困难的生活基本无法维持,不得不逃离大山,迁到平原。当时的成都都成了大型野生动物园,清军都只敢住在城墙上。下面是我族谱记载的一支的搬迁史。
20180501_7451289_1525143832753.jpg
20180501_7451289_1525143832845.jpg
20180501_7451289_1525143832905.jpg
20180501_7451289_1525143832957.jpg
20180501_7451289_1525143833013.jpg
20180501_7451289_1525143833076.jpg

发表于 2018-5-1 11: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记载的是六世董启禄,刚迁到郫县时,人烟稀少,邻居多数姓卫,生了儿子(应举)没法养,邻居卫良材又没有儿子,所以过继给卫家。道光年间,到了卫道凝这辈,碰到修宗谱,认祖归宗,和一批有财或有才的族人一起重修了宗谱。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
       本集《序言》中说:“从2018年5月1日开始,将不分地域、年龄、个人或者单位、部门,以及目的和用途,凡是在《麻辣论坛》的本作品评论栏,或者在QQ邮箱、手机短信中(免接电话)留下您的邮箱号码者,我皆不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目的、用途等信息,及时发给一份经修订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之电子文档,同时赠阅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电子文档。”
       但是在修订过程中,新写、重写,以及改写较多,原计划5月1日起发送给已留邮箱号的网友邮箱,可能推迟到5月15日前后。
       敬请谅解并十分报歉!
                                                                                                                             凡丁于2018/5/1日晚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