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查邛崃鼓楼系列故事之:
鼓楼的称谓和作用
凡 丁
鼓楼亦称钟鼓搂、谯楼、城楼、县楼,设在城门上或者城市中心。
曰城楼者,有一些戏词如《空城计》诸葛亮唱:“我正在城楼观动静,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幡影,原来是司马懿发来了大军。”瞭望哨敌是其功能之一;
曰鼓楼、谯楼者如剧中人常唱:“耳听谯楼五(或更)鼓响”,说明鼓楼即谯楼,报时是其功能之一;
曰钟鼓楼者,说明报时不仅可用鼓,而且还用钟,邛崃的鼓楼上原先就有一面大鼓和一口铁钟,故名钟鼓楼,并安排专人守护,战争时警报军情,太平时期主要是针对火灾以及治安险情的警报。
而民国时期的更夫们,则分别住在八宝街、大同街、天庆街的更楼上,时辰一到,便都在鼓楼口集中,然后各往四街出发打更报时;
说县楼者见诗词,如北宋文同任邛州通判时,有《县楼独酌》诗: 向晚无公事,身如太古闲。县楼明月照,樽酒对南山。
放意利名外,游心天地间。生来不能饮,到此学酡颜。
诗中的“县楼”,应是城门上的谯楼。一是谯楼属县之建筑,二是诗词用语的平仄对仗要求。
南宋时陆游就登上过临邛谯楼第三层,留下《登邛州谯楼》诗:
登邛州谯楼,门三重,其两偏有神仙张四郎画像,盖张隐(于)白鹤山中。
浮云在脚底,千里在眼前,攀跻忽至此,倚柱眩欲颠。 车马细如蚁,纷纷衢路间,嗟汝何为者,驰驱穷岁年。
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向来出处际,不愧咫尺间。
风吹哦诗声,十里摇西山。悬知老仙翁,为我一粲然。
以上两首宋诗说明,和平年代的邛州谯楼又可作为观景之用。
邛崃的鼓楼在历代战火中屡毁屡建,现存的钟鼓楼净高约13米,为清代咸丰5年(1855)重修。并遗留有明嘉靖41年(1563)铸造的、直径124厘米大铁钟,上有铭文:“晦明有节、愚顽自省、作息推时、夙夜匪懈。”说明和平时期的钟鼓楼用于作息推时和治安防范。
而东、南、西、北以及小南门城楼,更多承担着军事防御、哨敌、瞭望的作用。故鼓楼、谯楼和城楼、不能截然划分,因而《现代汉语词典》对谯楼的注解是:1、城门上的瞭望楼;2、鼓楼。
|